<th id='jike12060'><noframes id='jike12060'>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英模群体与时代精神

      您的当前位置:即刻范文网>范文大全>党团>党史上的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英模群体与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英模群体与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英模群体与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原这片古老热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以焦裕禄、史来贺等为杰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一个具有崇高人格魅力、高尚道德情操和巨大精神感染力的英模群体。他们在不同时期,在平凡岗位上,为新中国建设和河南振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突出贡献,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一面面光辉旗帜和榜样,充分展示了河南人民勤劳勇敢、朴实诚信、永不言败的英姿和风采。他们身上所凝聚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成为不同时代的人生价值风向标,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源泉。

      一、建设时期的英模群体与艰苦创业精神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创业成为这个时期的建设主题。29年征途,历经艰辛,在成功与失误、顺利与挫折的交织交错中,党经受了执政和建设的历练与考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艰苦创业中,河南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主人翁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为创业时期中原儿女建设新国家、建设新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抗美援朝战斗英雄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面临“唇亡齿寒”的严重威胁。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感召下,河南人民迸发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情,全省掀起了踊跃报名参军、志愿赴朝作战和捐款捐物的抗美援朝运动热潮。走上朝鲜战场的河南子弟兵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涌现了一批以孙占元、?O宝山等为代表的著名战斗英雄。

      孙占元,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临淇镇三弓水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排长,曾先后5次立功。1952年10月,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孙占元身负重伤,仍指挥带领仅剩的几名战士击退敌人两次反扑,歼敌80余人。当敌人再次发起进攻时,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的危急时刻,他拉响手雷扑向敌群,献出了27岁的年轻生命。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其追记特等功,1953年4月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同年12月,林县人民政府决定将英雄故乡林县三弓水村命名为“占元村”。20世纪50年代,孙占元同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杨连第一起,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英雄”。

      ?O宝山,河南省安阳市人,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卫生员。1951年9月,在一次战斗中,他为抢救伤员两次负伤,连长劝他离开阵地,他以“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婉言谢绝。当他随战友们一起向山顶冲锋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再次身负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当场昏倒。苏醒后,他忍着剧痛把肠子塞进肚里,继续向山顶爬行。当他用哆嗦的双手忍痛给战士包扎伤口时,又二度昏迷。再次苏醒后,他把水壶递给战友,自己却永远闭上了眼睛。1951年12月,?O宝山被追认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孙占元、?O宝山是河南籍志愿军英雄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中还有荣立特等功的栗振林、马绍孔,还有被著名作家魏巍误作为烈士写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直到1990年才找到的战斗英雄李玉安等等。英雄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感人事迹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河南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捐款捐物、支援朝鲜战争的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8月,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新乡、武汉、广州等中南6个城市,进行了为期半年、170多场次巡回义演,用义演所得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的爱国义举,震撼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把河南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推向了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土地改革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农业合作化的开路先锋

      建国初期,河南农业人口众多,生产方式落后,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省。在党中央和河南省委领导下,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广大农民群众,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希望,倾注到忘我的辛勤劳动中,投身到火热的农村经济社会改革、改造和全面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以拓荒者的毅力和韧劲,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带领本地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成为开创河南农村合作经济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苏殿选、辛自修,鲁山县马楼村、孤山村农民。1950年春,作为河南省第一批土地改革重点县鲁山县,已顺利完成土改任务。但农民获得土地后,在生产和生活上还面临着缺资金、缺耕畜、缺粮食、缺种子、缺农具、缺肥料等困难。为了克服“六缺”困难,苏殿选、辛自修自告奋勇,挺身而出,组织本村农户自发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积极开展生产互助,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兴修水利、购置农具、改善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当年,苏殿选互助组粮食平均亩产超过了本地历史最好水平。1951年粮食平均亩产223公斤,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嘉奖。1952年1月至2月,在县委积极引导下,辛自修农业生产合作社、苏殿选农业生产合作社相继宣告成立,成为河南省最早成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依靠本社群众,群策群力,在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治滩治荒、改善生产条件上并肩发展,比翼双飞,显示了互助合作的优越性,成为河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进典型。1952年4月,辛自修以中国农业考察团团员的身份到苏联考察,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回国后在20余县介绍办社经验。195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前进中的苏殿选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发行全省。苏殿选、辛自修办社经验的广泛传播,有力推动了河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苏殿选、辛自修多次当选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成百福,林县任村镇桑耳庄村人,1944年入党,1946年曾获太行区“农业劳动英雄”称号。建国后,他心系群众,本色不变,继续带领本村群众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奋力拼搏。1952年,他带领部分农户率先创办了林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动员村民自筹资金,劈山修渠,引山泉入村,使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他大胆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亲自试种,努力改变传统种田观念,使该社粮、棉获得了好收成。他带领群众治山治沟,兴修水利,整修梯田,绿化荒山,使本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1959年,全村已绿化荒山500亩,发展苹果园40亩,改滩造田450亩,出现了松柏盖山顶,树木缠山腰,花椒、苹果树遍沟凹的新景色。1950年至1957年,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史来贺,1949年入党,曾任新乡县刘庄村民兵队长。1952年,年仅22岁的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当时的刘庄,人贫地瘠,田园荒芜,到处是“盐碱洼”、“蛤蟆窝”和“流水坡”。1953年至1954年,史来贺响应中央和省委号召,带领本村农民创办了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动全村干部和群众掀起了平地改土、治沙治碱、兴修水利的生产高潮。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史来贺顶住一味办大社的压力,在刘庄自办了“一村一社”的高级社。刘庄是产棉区,史来贺是植棉能手。1957年,全村棉花获得平均亩产皮棉近56公斤的好收成,创全国最高纪录。同年冬,他应邀首次参加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从此成为全国棉花工作会议的常邀代表。在此后20多年中,不管社会发生什么变化,也不管获得了什么荣誉,他始终信守自己第一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许下“跟党走,挖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承诺,身不离刘庄,心不离群众,一直带领刘庄人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朝前奔,成为创业时期河南农业战线上一面光彩夺目的旗帜。1949年至1978年,史来贺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民兵英雄、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建设时期,河南省涌现的著名农业英模还有很多,如,全国林业劳动模范、被誉为“中国式的米丘林”石玉殿;河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小麦育种栽培专家龚文生、刘应祥等等。他们都是河南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功臣。

      (三)工商业战线的拓荒者

      建国初期,河南工业落后,商业萧条,开辟重建任务十分艰巨。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河南踏上了工业化建设的新征程。河南工商业战线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新姿态,肩负起开辟基业的历史重任,不怕吃苦,敢打硬仗,为全省工业化建设和商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劳动模范,成为工人阶级的优秀儿女。

      刘九学,中共党员,原焦作矿务局李封煤矿工人,曾任采掘班长、队长。1949年,他带领采煤班工人发扬工人阶级“硬骨头”精神,克服矿井采区多、煤层薄、顶板不易安装、随时可能冒顶等重重困难和危险,科学施工,安全生产,连续18个月无伤亡事故,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受到全矿职工和领导的赞赏。1950年,他先后当选全国煤炭安全生产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和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采用台队式中低分层同时回采、四班交叉作业的方法,创造日产煤2000余吨的最高记录。他带领的采掘队连续12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共为国家生产煤炭170多万吨,不愧为全国安全生产的楷模。

      石板岩供销社,我国商业战线著名“扁担精神”的铸就者。林县石板岩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太行山麓,属太行抗日根据地辖区。这里,沟壑纵横,山路崎岖,2000余户人家分居在300多个村子。居住深山的村民常常一个月才下一次山,用野兔、野菜等山货换回点盐、煤油之类的生活用品,生活异常艰难。为了方便山民生活,1946年7月,共产党员尹兴德带领郭有恒、杨太凯、李林洹四人创办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供销社成立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用一根扁担两只筐,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肩挑背扛,把生活日用品送到群众家门口,再把山果、药材等山货挑出山。用周到热情的服务,温暖了山区群众的心,形成了一心为民、乐于吃苦、勤俭办社、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1966年5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石板岩供销社“全国供销合作社五好企业”称号,供销社第二任主任李林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开创时期,河南涌现了许多像刘九学、李林洹那样优秀的英模人物。如,全国先进生产者、洛阳拖拉机厂工人李顺改;全国先进生产者、细纱闪电式接头操作法的创造者、郑州国棉二厂技术员盛婉;全国先进生产者、新乡市中原纱厂挡车工顾素琴;为掩护工友光荣牺牲、河南省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学习的平顶山矿务局二矿采煤一队党支部副书记李二银,等等。

      (四)艰苦创业的壮举

      凌空除险,修建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共和国遇到了经济最困难的日子。“大跃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连续三年大旱造成粮食严重减产。从中央到地方,解决吃饭问题,成为各级领导的头等大事。就是在这样严重困难条件下,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开始了“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的修建。

      林县地处太行山区,“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是千百年来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常年缺水、靠天吃饭的贫穷落后面貌,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协调下,林县县委作出了开建“引漳入林”工程的重大决策。1962年2月10日,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广播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引漳入林”总动员令。次日,近4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建设工地安营扎寨,拉开了“大战太行山”的序幕。红旗渠总干渠大多从悬崖峭壁腰间通过,地质复杂,石工险工居多。在生活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腰系绳索,凌空打眼放炮,除险排障,其建设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在县委坚强领导下,林县人民依靠集体力量,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经过6年多苦战,硬是用自己的双手,鬼斧神工般地在太行山腰劈开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是一部史诗,她记载的是林县人民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她颂扬的是那些为红旗渠建设甘洒热血、舍生忘死的英雄。在红旗渠英雄群体中,有河南省特等劳动模范、除险队长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钻洞能手王师存,铁姑娘队长郭秋英等等,还有为修建红旗渠献出了年轻生命的林县水利局技术员吴祖太等81位干部和群众。他们用自己的人生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建设时期河南人民艰苦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象征,成为中原儿女推进河南现代化建设,加快中原崛起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

      (五)领导干部的好榜样

      在艰苦创业年代,河南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共克时艰,涌现出了焦裕禄那样优秀、那样杰出的党员领导干部。焦裕禄离开我们45年了,可今天他仍是河南和全国人民最崇拜、最敬仰的人之一。

      焦裕禄,山东省博山县人,1946年入党,解放战争时期随军南下到河南工作。曾任陈留、郑州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书记,洛阳矿山机器厂车间主任、调度科长,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62年12月,在兰考县刚刚经历三年困难、又遭旱涝灾害袭击、人口严重外流的情况下,焦裕禄迎难而上,奉命挑起了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的重担。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是压在兰考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了改变兰考县贫穷落后面貌,焦裕禄一到兰考就冒着严寒,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访贫问苦,获取了“三害”第一手材料,掌握了“三害”发生的规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规划和措施。焦裕禄团结县委一班人,动员、带领全县人民迅速发起了治理“三害”的人民战争,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取得了明显成效。196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62年增长37%,严重困难局面得到有效缓解。到1964年初,全县造林2.1万多亩,四旁植树146万多株,修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新挖、疏浚河道160余条,完成土方229.9万多立方米,改造盐碱地9万亩。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焦裕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焦裕禄到兰考后,因日夜操劳,缺乏营养,肝病时常发作,身体每况愈下,别人劝他看病休息,他总是说:“只能叫人压住病,不能叫病压住人。”他依然天不亮就抱病下乡调查,夜深人静时才拖着疲惫身子进家。一年多时间,他走村串户,查访灾情,先后走访了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查出大小风口84个,沙丘1600多个。1964年3月23日,焦裕禄体检发现严重癌变,在大家反复劝说下,他才不得不忍痛放下工作离岗治病。临走,他还一再叮嘱前来送他的县除“三害”办公室负责人:“除‘三害’,是兰考36万人民的迫切要求,是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你们一定要搞好。”还说,看病回来要当面听除“三害”情况汇报。可这一走,他再也没有回来!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这一年,他才42岁。就在临终前一天,焦裕禄还嘱咐前来看望他的省、地委领导:“我活着没有治好兰考的沙丘,死后,希望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兰考的沙丘上。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1964年11月,河南省委首次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干部向焦裕禄同志学习。1966年2月,中共中央中南局、解放军总政治部、河南省委又分别作出决定,号召向焦裕禄同志学习;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播发了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此后,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热潮。1989年,焦裕禄和雷锋、王进喜等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建国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45年来,全国和全省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活动从未间断,成为党和政府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武器。生前,焦裕禄不曾获得过什么最高荣誉,死后却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建设时期,河南涌现了许多像焦裕禄那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如,长期在外省工作的豫籍优秀领导干部、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原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还有“小车不倒只管推”、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水才等等。他们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好榜样、好楷模,是人民的好公仆。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英模群体与开拓创新精神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此,河南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改革开放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河南又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国人树立了一个个光辉榜样;他们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座时代精神丰碑。他们的精神,一直引领、激励着中原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懈奋进。

      (一)农村改革的弄潮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在农村率先兴起,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河南农村兴起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改革大潮中,河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涌现了许多大胆改革、勇于开拓的时代先锋,为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立下不朽功勋。

      史来贺和技术人员在刘庄棉田(左二为史来贺)

      史来贺,建设时期的著名英模,历经沧桑而本色不变、红旗不倒。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村“大包干”改革浪潮,他不跟风,不随流,而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愧为与时俱进、永葆先进的时代先锋。史来贺从刘庄集体经济基础好、村民生活水平高、领导班子团结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资源,走出了一条更高层次的分工明细、专业承包、集体经营的改革新路子,直接进入了农村“二次革命”,把刘庄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刘庄搭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第一班车,自行设计,自筹资金,建成华星制药厂,成为全国最大的肌苷和青霉素生产厂家。20世纪90年代,药厂年产值近10亿元,刘庄成为“中原首富村”。接着,刘庄又对村民住宅进行“二次革命”,将原来统一提供的每户200多平米的两层住宅楼,统一建成470多平米的别墅公寓,村里免费提供的家具、家电等一应俱全。如今,华星制药厂已进入全国医药销售排行榜前百名,年产值占刘庄年总产值的80%以上。1979年以来,史来贺连续3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5次当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并获得全国有重大贡献专家、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功勋等荣誉称号。1989年,史来贺与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荣誉称号。2003年4月23日,史来贺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焦裕禄精神一样,将永远激励河南人民在“中原崛起”的征程上奋进!

      李连成,1991年当选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从此西辛庄这个只有600多口人的穷村,展开了腾飞的翅膀。当选之初,李连成首先从自己最拿手的种植大棚蔬菜做起,把自己的两座大棚分别转让给两个贫困户,并对村民们承诺:谁搞蔬菜大棚,我就帮他借钱,跑贷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两年后,西辛庄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仅蔬菜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800余元。1994年,李连成挨家串户动员12户村民,采取股份合作制,创办了全村第一个工业企业――再生纸厂。纸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两年实现利润200万元。1996年底,李连成又苦口婆心地说服12家股东,把价值200万元的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全村,使全村“家家是股东,户户有工人”,解决了村民共同致富难题。从此,他咬定“村办工业”不放松,走南闯北,找项目、找专家、看市场,又接连办起了工业用呢厂、牛仔布厂等17个企业,使西辛庄由1990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00元的穷村,一跃而成为年人均纯收入1.18万元的“全国文明村镇”。19年来,李连成“带吃苦的头,带吃亏的头”,从未在村里报销一分钱招待费。村民们给他送了一块匾,上写“一身正气,甘心吃亏为百姓;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好楷模”。2000年以来,李连成分别荣获全省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李连成不愧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好楷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带头人。

      改革开放31年来,河南农村涌现了一大批像史来贺、李连成那样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卫辉市唐庄乡原党委书记吴金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农村十大新闻人物、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有“太行赤子”之称的辉县市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林颍县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女杰、新乡县小冀镇京华实业公司总经理刘志华,等等。他们是新时代中国农民的优秀代表,是中原农民的骄傲。

      (二)工业改革的开拓者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适时将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城市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企业改革是城市改革的重点,远比农村改革复杂得多,艰巨得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河南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河南企业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推向深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探索、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开拓者,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

      万隆,中共党员,河南双汇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1968年,万隆由部队转业至漯河肉联厂工作,曾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副厂长。198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肉联厂实行改制,经民主选举,万隆担任厂长。上任后,他严格管理,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很快扭转了肉联厂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困难局面,到1993年,肉联厂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达到8.57亿元和7045万元。1994年,他内引外联,大胆改革,与华懋合资,成立了漯河双汇集团,改变了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1998年,双汇股份公司A股股票成功上市,形成了股东结构多元化、人格化,建立了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市场机制。从此,双汇展翅腾飞,迅猛发展,一跃而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目前,双汇集团总资产达70多亿元,国内外子公司80多家;年屠宰生猪能力1500多万头,年产冷鲜肉、肉制品100多万吨。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利税32亿元,跻身于中国制造业500强,位居肉类加工行业第一位。万隆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中国肉类产业十大功臣等多项荣誉称号。

      熊维政,中共党员,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1987年,熊维政在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回到故乡新县卫生局工作。1991年,他受命担任新县科技扶贫小厂――信阳羚羊制药厂厂长。1992年,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熊维政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通过招商引资,与香港锐星企业公司合资,组建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企业――河南羚锐制药有限公司。1994年,经过广泛市场调查和专家论证,羚锐公司投入巨资,研发了橡胶膏剂新药“骨质增生一贴灵”。新产品一投放市场,便赢得了广大患者的青睐。此后,又相继开发了通络祛痛膏等十几个系列新产品及一批新药。从此,羚锐牌膏药以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小,而迅速走进患者千家万户,名扬中国大江南北。2000年,凭借公司的信誉和实力,羚锐A股股票成功上市,成为全国橡胶膏剂药业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信阳革命老区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经过十数年的开拓创新,羚锐公司已经成长为拥有总资产9.68亿元、年销售收入4.23亿元、十余家企业参股的现代化企业。1996年以来,羚锐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中药工业50强企业、全国中药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熊维政相继荣获河南省十大杰出科技人才、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人们誉为红色土地――“大别山的儿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涌现了太多像万隆、熊维政那样勇于改革的开拓者。如,全国劳动模范、原洛阳春都集团董事长高凤来;全国劳动模范、原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炳银;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总厂厂长王富龙;全国劳动模范、被国际统计学会授予“经济管理大师”、洛阳浮法玻璃集团董事长郭晓寰;中国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原郑州亚西亚商场总经理王遂舟等。同时,还涌现了一大批在生产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国劳动模范,如,“宁肯倒在煤堆上,也决不躺在病床上”#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的工人阶级的好儿女、洛阳市原老集煤场职工赵春娥;被誉为“矿山铁汉”的焦煤集团王封煤矿原采煤班长丁百元;被誉为“市场包公”的社旗县城关镇工商所市场管理员强自喜;被誉为“平民包公”的焦作市起重运输机械厂工人姚秀荣;被誉为“焊接专家”的平煤集团田庄选煤厂管工班班长张玮,等等。

      (三)科教文战线的精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全省广大科技、教育和文化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刻苦钻研业务,把聪明和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创造、敬业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为河南和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永民,中共党员,1969年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委四川某军事部门工作。1977年调回家乡河南,先后在南阳地区科委、河南省计算中心工作,后创建中国王码集团,任董事长。1978年,王永民利用对引进汉字照排版植字机的汉字输入技术进行改造的机会,经过五年潜心研究,发明了“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破解了电脑汉字输入技术难题,为中国跨越信息技术这道鸿沟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后,又陆续发明“95王码”、“阅读声译器”等5项开创性专利技术。五笔字型分获中、美、英三国专利,拥有2000多万国内用户和50多万海外用户,被中国科学院列入20世纪全世界100项最伟大的发明。王永民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当代毕?N”和“将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1988年以来,王永民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实业家等荣誉称号。

      刘佑全,中共党员,河南开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夏邑县原副县长。1989年,刘佑全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取化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他谢绝美国两所大学的高薪聘请,回到祖国。继而,他又离开上海回到故乡河南,选择地处豫西山区的河南开普集团工作。他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14项科研开发新课题。8个月废寝忘食,潜心研究,12项科研课题获得成功。其中,一项属世界首创,三项填补国内空白,两项国内领先,成为河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6年,分别当选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化工行业跨世纪拔尖人才,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1月,他受派到家乡夏邑县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为家乡早日脱贫致富,他抱病上北京、下广州,走上海,四处招商引资,不到半年时间,就为夏邑县签订76个合作项目,引进资金1.15亿元。2000年6月9日,刘佑全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2000年9月12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省人民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向刘佑全同志学习。刘佑全是新时期科技工作者当之无愧的优秀代表。

      常香玉,中共党员,河南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全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豫剧院院长等职,是河南豫剧表演艺术舞台上永不凋谢的玫瑰。2004年春节,在生命的最后岁月,81岁高龄的她还抱病在北京奥运建筑工地为河南农民工慰问演出。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因病去世,在遗体告别那天,5000人挥泪送别。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常香玉始终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国家共命运,和时代同欢乐,彰显了一代爱国艺人高贵的民族气节和优秀品质。“戏比天大”是她的人生格言,“豫剧大师”是人民对她的尊称。她视艺术为生命,终生追求,一丝不苟,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形成了独到的豫剧常派艺术。她塑造的花木兰、红娘等众多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形象,创造了豫剧艺术的辉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常香玉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先后获得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4年7月27日,国务院追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最高荣誉称号。

      2004年常香玉在奥运工地演出

      王生英,中共党员,林州市横水镇山区小学女教师。王生英童年患小儿麻痹落下残疾,但她生性倔强,从不怕苦,硬是拖着一条残疾的腿,艰难跋涉,读完了高中。1974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从此,王生英在家乡小学讲台上,一站就是35个春秋,其中有20多年,她在只有一个教师、三个年级、复式教学的小学执教。王生英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把所有的爱都洒向了山区儿童。校舍在暴雨中坍塌,她卖掉家里全部粮食,自费把自家平房加盖成两层楼房,把学校搬到了家里,惟恐耽误学生们学业。她始终践行自己“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的承诺,从不言苦,从不叫累,博得了“教书的愚公”的好声誉。2004年以来,王生英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佳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科教文战线涌现的英模人物是一个优秀群体。如,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科院院士、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吴养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中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陈俊武;全国民间防艾(滋病)第一人、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河南中医学院妇科肿瘤专家高耀洁;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一级作家凌解放;全国先进工作者、有“乒乓女皇”之称的邓亚萍;全国模范教师、郑州市中学教师吴玲等等。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他们的精神催人奋进。

      (四)改革开放的忠诚卫士

      打击黑恶势力,惩治贪污腐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正是有全省政法和纪检战线卫士们的保驾护航,社会才得以安宁,人民才得以平安,改革开放才得以顺利进行。

      任长霞,2001年4月,受命担任登封市公安局长、党委书记,成为河南省第一位女公安局长。在郑州市公安系统做预审和技侦工作的18年间,她曾协助破获大要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她化装侦察,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轿车案主犯。在登封市工作的三年中,她始终把社会安宁和群众安危系在心上,带领全局干警查结了十多年控申积案230多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87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00多人。她组织“百日破案会战”,彻底摧毁了闻名全国的王松特大涉黑恶势力团伙。对罪犯她横眉冷对、铁腕重击,对人民群众她满怀真情,心细如丝。她将每周六定为“局长接待日”,面对面倾听群众的心声,第一次接待来访群众,一天就接访了124起。她得知一名儿童在矿难中成了孤儿,就毫不犹豫地承担起其生活学习的全部费用,孩子亲切称她“任妈妈”。她的言传身教,感染了全局干警,三年时间,他们结对救助了126名贫困学生,帮扶了70多家困难户,出台便民利民措施60多项,使警民关系真正成了鱼水关系。

      2004年4月14日,任长霞不幸因公殉职,遗体告别那天,登封市近20万群众自发为她送别。21年的从警生涯,任长霞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公安精神。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等20多项荣誉称号。

      杨正超,中共党员,历任汝南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驻马店市纪委副书记,周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95年,杨正超由汝南县副县长调任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从此站在了反腐败斗争的风口浪尖。刚担任纪委书记,他就根据举报线索,果断查处了县审计局“截流上缴财政收入,乱发奖金”违纪案件。接着,又连续查处了县林业局、农机局和两个乡政府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7名违纪正科级干部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和司法处理。杨正超铁面无私,铁腕执纪,由此赢得了敢碰腐败“硬茬子”的好名声,被人们誉为“党的忠诚卫士”。2005年,杨正超调任驻马店市纪委副书记后,依然保持“铁腕执纪”的过硬作风,先后查处了上蔡县委书记杨松泉腐败案,确山县副县长班某侵犯农民荒山承包权、私自挪用扶贫款案等一系列腐败大案,惩处了党内腐败分子,被群众誉为“百姓书记”、“为民书记”。2001年以来,杨正超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成为全省纪检监察战线的优秀标兵。

      改革开放31年来,河南政法、纪检战线涌现的著名英模不胜枚举。如,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感动中国人物、全国知名排爆专家、河南省公安厅正调研员王百姓;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被群众誉为“安定神”的正阳县雷寨乡派出所所长刘文功;智斗歹徒、勇救28名幼儿和2名教师的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郑州市公安局原正调研员王玉荣;全国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感动中国人物、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李隆;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感动中国人物、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学生武文斌;感动中国人物、被誉为“天地英雄”的兰州空军某部飞行员李剑英,等等。他们用生命和赤诚捍卫着人民和社会的安全,是改革开放真正的“守护神”。

      (五)农民工的优秀楷模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产业工人大军中的一支新生力量。改革开放后,河南农民工走出黄土地,足迹遍全国,把汗水洒向了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为河南和全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开拓进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模范人物,充分展示了中原农民勤劳朴实、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和时代风采。

      张清刚,中共党员,信阳市第二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1982年,张清刚肩负着家乡政府和父老乡亲的重托,带领一支50多人的建筑队集体外出打拼。1987年,张清刚抓住北京承办亚运会的先机,率领他的主力团队进驻北京建筑市场,凭借可靠的信誉和过硬的施工技术,在北京扎下了根。他们与北京建工、城建、中建等集团公司长期合作,参与承建了国家大剧院、军委办工大楼、北京奥运媒体村等数十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如今,张清刚的建筑团队,已从最初进京时的50多人的小施工队,发展成为拥有13个项目部、9000余人的大建筑劳务公司。2003年以来,有16个项目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奖,7项获北京市“优质工程”奖。其中,解放军医学院研究院图书馆、卫生部办公大楼两项工程获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公司先后被河南省建设厅、北京市建委评为出省施工先进企业、优秀建筑劳务企业。张清刚个人连续多年受到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的联合嘉奖,荣获“在京豫籍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等荣誉称号。2005年,张清刚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农民工中最早获此殊荣者之一。

      李学生,中共党员,商丘市睢阳区人。少年丧母的不幸,使李学生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不怕吃苦、勤俭持家的好品行。1998年,他独自南下温州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后来他又动员、介绍本村50多名青年到温州打工,深得乡亲们的厚爱。2005年2月20日下午,在途径金(华)温(州)铁路黄龙段马坑隧道口处,面对飞驰而来的列车,他飞身救出一名穿越铁道的男童,当他再次冲上铁道抢救另一名女童时,不幸被飞驰的列车迎面撞飞,献出了37岁的年轻生命。李学生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感动了浙江,感动了河南,也感动了全中国。共青团浙江省委、共青团河南省委、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分别追授李学生浙江青年五四奖章、河南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分别追任李学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烈士。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河南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队伍中涌现了许多像张清刚、李学生那样勇于开拓、见义勇为的优秀农民工。如,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滑县)华都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周国允;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河南省见义勇为农民工英雄、固始县农民工魏青刚,等等。他们是新时代中原农民的优秀代表,是河南人民的骄傲。

      (六)大爱无言的道德模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河南涌现了一大批敬老爱幼、献爱为荣的道德模范,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

      谢延信,河南焦煤集团工人。1974年以来,谢延信数十年如一日,不仅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而且无怨无悔地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岳父、丧失劳动能力的岳母和痴呆内弟一家三口,将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了已故妻子的三位亲人身上。以自己的青春、幸福为代价,默默地践行着中华民族孝亲爱老的传统美德,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2006年,谢延信的感人事迹被《河南日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集中报导,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2006年以来,谢延信相继获得了河南省敬老楷模特别奖、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华孝亲爱老之星、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成为“大爱至孝”的典范。

      赵趁妮,中共党员,河南省禹州市人,全国著名拥军模范。“部队上的事就是国家安全的大事,咱老百姓再难也不能让那些给国家看大门的人分心。”赵趁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8年,她送子参军不到两年,婆婆和丈夫相继病逝,但她没把家里的不幸和困难告诉儿子,独自扛起了种田和料理家务的重担。她只是希望儿子安心服役,报效国家。她还立下“家训”:只要国家需要,以后子子孙孙都去当兵。为此,她把女儿、孙子都送到了部队。1998年夏天,她冒着酷暑,从禹州市家乡拉了30多箱苹果,前往长江抗洪抢险第一线,慰问解放军某部抗洪官兵,用爱心抚去了抗洪将士的劳苦。1982年以来,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妇联、国家民政部、河南省政府分别授予赵趁妮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大爱无言!像谢延信、赵趁妮这样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小人物”,在河南无处不有。如,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携妹求学的西华县学子洪战辉;全军“八一奖章”获得者、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军嫂、禹州市教育局干部吴新芬;河南省拥军优属模范、全军百名优秀干部妻子、洛阳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技术员陈淑珍,等等。他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是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秀代表。

      三、河南英模辈出的成因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英模辈出,灿若繁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仅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者约有7000多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1000多人,党、团员成为英模主体。纵观河南英模的成长历程、作用和影响,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在全国最著名、最有影响的英模群体中,河南英模人物占有明显优势。如,198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首次授予五名“建国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中,河南有其二,焦裕禄、史来贺榜上有名;再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自2002年开办7年来,年年都有河南人当选,且有10人之多,是当选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

      二是河南农业英模尤为著名、尤为典型。像史来贺那样历经50多年艰辛而本色不变、红旗不倒的著名劳模,在全国实属少见,能同雷锋、王进喜等人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首次授予全国“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更是绝无仅有。还有吴金印、李连成、张荣锁等誉满华夏的著名英模,他们的影响都是全国性的、长远的,他们的榜样力量和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三是河南英模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涌现出了像李学生、魏清刚等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农民工英雄,像谢延信、洪占辉孝亲爱老的道德模范。他们的行为顺应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他们的精神引领了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这三个显著特点,决定了河南英模群体在全国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充分展现了中原俊杰的风范和中原大省的魅力。

      河南所以英模辈出、光彩夺目,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究其原因,除了英模个人注重思想品德修养、重视道德操守历练等主观因素外,中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振兴,则起着根本决定作用。

      (一)优秀中原文化孕育了英模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中的一支主脉文化,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记载了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犹如奔腾不息的黄河,永久滋润、养育着中华的中原儿女。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中国最早出现的国家――夏、商、周三代王朝,就建立在河南。北宋以前3000多年历史中,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们,不仅把中原视为军事上的必争之地,而且也当成了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中心,“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等历史名言足以反映出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南历史名人辈出,二十四史中记载的5700多位历史人物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就有900多人。唐代2000多名作家,两成以上产生于河南。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儒学创始人孔子,主要在中原讲学、游说。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都是河南人。先哲们所提倡的“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的平等思想和精神理念,所倡导的变革进取精神等文化精粹,一直是中华民族向往和平、和谐共处、团结友爱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他们所教化、倡导的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等价值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社会道德培育、人性人格完善和基本文化形态的形成,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原优秀儿女。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清廉刚正、宁死不屈的抗清名将史可法,等等,无一不是受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而成长、成才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28年坚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原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壮歌,创造了中原优秀的革命文化,丰富、充实了中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原文化的主脉和核心。从1921年的陇海铁路大罢工和1923年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到1927年为迎接第二次北伐河南各地举行的农民武装暴动;从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立、鄂豫边三年游击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晋冀豫、晋豫边等各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从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1949年淮海战役大决战,这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壮举和伟大胜利,无不浸染了中原儿女的鲜血、生命和汗水。为革命捐躯的中共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抗日名将杨靖宇、吉鸿昌、彭雪枫等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英雄壮举和革命精神,既传承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丰富、充实了中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建国后河南涌现的英模群体中,很多来自革命老区,如,焦裕禄、孙占元、成百福、苏殿选,等等。历史实践证明,优秀的中原文化,不仅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而且是孕育、造就时代英模的基因和摇篮。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催生了英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为广大劳动人民及其一切先进生产者发挥聪明才智,建设新国家,创造新生活,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历史舞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先进生产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但在旧中国,许多先进生产者及他们的创造,是经常不被社会重视的。当先进生产者的创造对统治者有利的时候,他们就利用,当先进生产者的创造对统治者不利,或由于统治者的愚昧而不了解这种创造的价值的时候,先进生产者就遭到统治者的压制和打击。在新中国,谋主人之略,行主人之事,尽主人之责,成为劳动人民和一切先进生产者的正当权利和义务,他们的劳动和创造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党、国家和全社会的尊重。1950年,毛泽东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祝辞中,对劳动模范的作用做了很高评价,肯定他们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1]1956年,刘少奇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祝辞中也明确指出:“在人民民主制度的条件下,先进生产者不但是人民群众的先驱,而且成了人民群众的核心,成了国家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2]在不同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先进生产者的历史作用都作过很高评价。如此尊重和推崇先进生产者及其社会作用,只有在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才做得到。这是60年来河南英模辈出的首要政治前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党都始终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视为自己的生命线,长期坚持,毫不动摇;把“抓住典型,带动一般”,作为开创一切工作新局面的法宝,倍加珍视,坚持不懈。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具特色、最为明显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同先进生产者有着本然的联系,党的执政纲领和执政宗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尊重一切先进生产者及其劳动和创造,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弘扬和光大他们的崇高精神,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固有的政治本色和本能。

      从1950年党和国家首次大张旗鼓地表彰战斗英雄和工农兵劳动模范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先后进行了13次大型表彰。省和中央各部委单独或联合,定期或不定期地也进行了各种表彰活动。市、地(厅、局)以下的评先活动更是不计其数。河南省委、省政府除了对优秀共产党员、行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进行定期表彰外,还根据实际需要,经常发指示、作决定,在全省开展群众性地学习英模典型和英模精神活动,如,焦裕禄、史来贺、吴金印、张荣锁、任长霞、李连成、刘佑全等等。河南省委对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尤为重视,焦裕禄去世45年来,学习活动从未间断。2009年4月,河南省委又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切实改进作风、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再次掀起了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热潮。

      河南省召开纪念焦裕禄逝世45周年大会

      与此同时,各新闻媒体、文艺团体,还运用各种形式宣传和弘扬英模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英模事迹登报纸,进荧屏,上舞台。如,通过文艺形式,创作了豫剧《焦裕禄》、《常香玉》、《任长霞》及以李连成为原型的《村官李天成》等,把英模人物的光辉形象搬上了舞台,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如今,河南全省已经形成了学习英模,尊重英模,讴歌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社会风尚。这既充分反映了党、政府和社会对英模的尊重和尊崇,也催生了英模的脱颖而出。完全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和新中国,就没有英模的新生,就没有英模辈出的新时代。这是共和国也是河南省英模辈出最具决定意义的基本因素。

      (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振兴成就了英模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目标,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对社会主义曾有过“僵化”、“教条”的认识和理解,并因此经历了挫折和磨难。改革开放后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生动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党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非常正确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宗旨和目标高度一致,完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从本源意义上把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内在地统一起来,使广大劳动人民及其一切先进生产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主动发挥具有了根本的内在推动力。

      新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脱胎出来的,经济文化落后,是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结果。它不会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根本改变,而需要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脚踏实地地辛勤劳动和长期艰苦奋斗,需要一切先进生产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到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到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其发展空间之大,史无前例。这一宏伟大业的实现,要靠中国几十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奋力开拓,要靠每个公民在本职岗位上的辛勤劳动、积极创造和无私奉献。这就为一切先进生产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搭建了宽阔舞台。河南从建国初期的恢复重建,到“一五”时期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始兴建;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从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率先兴起、城市改革的全面推进,到总体小康的基本实现;从新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直到今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60年来,在河南走向农业强省、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圆梦路上,每次发展,每次跨越,都历练、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时代英模,英模的成长需要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大熔炉里锻造和锤炼。因此,完全可以说:只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振兴,河南才会英模辈出。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稿马光耀孔晓娟薛琳杨永东执笔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0页。

      [2]《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页。

      上一篇: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英模群体与时代精神相关的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英模群体与时代精神温馨提示:如果您对即刻范文网(www.jike120.com)有任何建议,请通过我们的网站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