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工业化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工业化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在国家投资引导下,河北工业走过了一条从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逐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具有多层次技术水平,但资源依赖性较强的工业体系,以及大中型国有企业占较大比重的企业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河北省下大力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和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取得一个个实质性突破,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河北工业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河北工业基础在建省之初是相当薄弱的。门类少,除煤炭、电力、钢铁外,基本没有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企业规模小,现代工业寥寥无几,除曾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垄断的十几家企业和几十家民族企业规模较大外,多为手工业作坊,生产能力小,产品产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的工矿企业经过恢复整顿,到1951年有了很大发展,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此外,国家在经济困难、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河北省工业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厂矿,对河北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1952年开始,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开始把经济工作的中心逐步转向工业,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全省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4.2%上升到35.8%,现代工业比重由7.6%上升到23.69%[1]。
“一五”时期,是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这期间,一方面适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发展布局,另一方面立足于河北煤炭资源丰富、电力工业有一定基础和河北平原盛产棉花等资源优势,煤炭、电力、纺织工业成为河北工业发展的重点,占全省基建投资的80%。到“一五”计划完成时,煤炭、电力、纺织、建材4个行业的产值已占全省总产值的59.9%[2]。围绕四大行业,一批工业企业相继建成。其中,国家156项重点项目有石家庄热电厂和华北制药厂。地方安排的投资,国家限额以上的工程有王凤煤矿、康二城煤矿、石家庄纺织厂、石家庄华新纺织厂、石家庄大兴纺织厂等。工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扩大,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工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57年与1952年相比,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与农业的比重由35.8:64.2变为46.5:53.5;重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9.11%上升到31.84%[3]。而且,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到1957年,河北省内私营工业已不复存在,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并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的完成,河北经济走上了工农业并重的发展道路。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河北原有的唐钢(唐山钢铁厂)、宣钢(宣化钢铁厂)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后来成为全省骨干冶金企业和地市骨干企业的石家庄钢铁厂、邢台钢铁厂、唐山市松汀铁厂、承德地区铁厂等,也都在这一时期动工兴建。全省冶金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但由于“大跃进”期间工业上执行“以钢为纲”的方针,代价很大,出现盲目发展、生产过热的形势,1957年至1960年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4.1%[4]。而且,由于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大办工业”,形成了一批小钢铁、小矿山、小煤炭、小农机修配等小企业,且相当多的企业规模、产品结构不合理,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给河北地方工业留下了长期难于解决的后遗症。
贯彻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整顿、提高”的方针,1961年7月和1962年4月,河北省委、省人委先后召开两次工业支援农业会议,确定把工业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围绕农业办工业,重点安排小农具、拖拉机、排灌机械配件、配套产品生产。同时,采取“十字”调整措施[5],适当缩短工业战线,压缩重工业,充实轻工业,改善工业内部结构,轻重工业比例由1960年的55.3:44.7调整为1962年的62.3:37.7[6];对冶金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全省工业企业单位由1959年的7605个减至1964年的4294个,减少44%。[7]河北工业在调整中获得新发展:“二五”时期开工兴建的邯郸钢铁厂经扩建,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1962年下马的邢台、石家庄钢铁厂开始恢复建设,煤炭工业扩建一批新井,支农工业进一步加强,新建一批化肥、农药、农机企业。同时,华北制药厂、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保定第一胶片厂、保定变压器厂、邯郸纺织机械厂、宣化风动机械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投产,使河北省增添了新的工业行业。
华北制药厂
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北工业在曲折中发展。工业上掀起的“小三线”建设和“学大庆赶开滦”运动,钢铁、煤炭、化肥、拖拉机4个“大会战”的展开,促使河北工业在“三五”、[8]“四五”计划期间保持了16%以上的发展速度。尤其钢铁、煤炭、电力、化肥、农机、水泥等工业取得较大发展;农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生产能力,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但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积累和消费等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更加严重,尤其是重工业挤了农业和轻工业,市场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河北对工业企业进行大规模整顿,恢复正常生产秩序,促进企业管理走上正轨,工业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在此情况下,执行国家关于短期内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制定了《河北省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10年规划纲要》,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85年建成“一个大庆”(石油生产)、“两个鞍钢”(钢铁生产)、“四个开滦”(煤炭生产)的高指标,追求大的建设规模和高速度,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挤了农业和轻工业,农轻重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调。1978年,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6年的37.3%上升到41.2%,农业所占比重由29.5%下降到25.7%,轻工业所占比重由33.2%下降到33.1%[9],市场供应和群众生活都很紧张。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河北省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初步构造起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具有多层次技术水平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众多国营企业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生产能力,奠定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物质基础不断壮大。尤其是重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1978年与1952年相比,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所占比重由33.8%提高到74.3%;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所占比重由29.11%提高到55.5%[10]。这说明,经过近30年的发展,河北工业完成了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历史重任。其结构特点表现为:
1.工业布局首先从全国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工业为主,面向全国,服务于全国展开,使河北的工业结构、工业类型基本与省内资源状况相适应。“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就把钢铁基地、煤炭基地设在了河北,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河北省的产业特色。唐山――秦皇岛和邯郸――邢台两大煤铁资源丰富区,吸附着全省1/5的工业企业,拥有全省1/3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京山、京广两条铁路干线,串联着纺织、机电、钢铁、电力、建材、化工、医药、轻工等部门的主要工业企业,沿线的工业企业创造着占全省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形成河北的“工业走廊”。11个省辖市,集聚着全省1/5以上的工业企业,工业生产能力约占全省的60%以上。11个大中城市、两线和两片构成河北工业的点、线、面展布的网络。这种以矿定区、因运靠路、就城布点的发展方式,形成河北工业“资源型”特点,促进了矿区城镇的发展和城市群的形成。
2.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初级化特点比较明显,以资源型、初加工产品生产为主。工业门类基本齐全,按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划分,河北有2万多个工业企业属38大类(标准为40大类),192中类(标准为212中类),450小类(标准为539小类),[11]行业覆盖面大,产品品种丰富。主要行业有能源、冶金、纺织、机械、建材、化学、食品7大行业,表明河北在全国工业经济中处于资源省的地位。这种能源、原材料大省的地位决定了河北工业以开发资源的重工业为主,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长期以来,河北重要轻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河北重要的一、二类物资产量在全国的比重都高于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比重,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担负着支援全国的重任。每年调出的大宗工业产品是矿产品(洗煤、原油、金属矿)、棉麻纺织品(含针织品)、皮革和皮毛、建筑材料、造纸及纸制品、医药等。调入的大宗产品是机械电气电子产品、金属材料、化工产品、食品饮料烟草、石油加工品、木材等。进一步讲,河北工业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原料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档、大路产品多,名牌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少;多批量产品多,有一定经营规模的拳头产品少;成熟期和滞胀期产品多,导入期和成长期产品少;平销和滞销产品多,畅销和紧销产品少。
3.企业组织结构趋同化。经过20多年的建设,河北工业拥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78年河北省有大中型骨干企业183个[12],主要分布在煤炭、石油、冶金、电力、棉纺织、化学纤维、医药、化工、水泥、玻璃、造纸、烟草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等河北工业的重点行业。在全省基础工业产值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占60%以上[13]。企业规模结构有很大改善。但总体上说,河北工业企业仍比较分散,企业生产合乎规模经济要求的比较少,且大中小企业存在行业趋同现象,产品档次、技术层次基本相同,“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尚未形成不同档次产品的合理组合和合理分工,专业化、协作化水平低。
以上河北工业结构特点以及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是工业化初级阶段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企业制度、调整工业结构成为工业发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北工业仍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而增长的潜力主要来自企业制度改革和结构的调整、转换、优化和升级。
二、从改革企业制度入手,增强工业经济主体活力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全会指出,实行工作重点转移后,绝不能再沿用过去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而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传统的体制和方法进行大胆改革,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从此,改革开放扬帆起航。河北工业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从放权让利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国有国营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各项改革措施相继实施,逐步深入。企业活力增强,更好地发挥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一)推行“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河北省是国有经济比重比较大的省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企业都处在国家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控制之下,作为商品生产基本单位的国营企业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没有自主性,没有法人资格和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职工缺动力,企业缺活力,竞争力低下。虽然工业发展保持着较高速度,但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国有企业这种弊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表现已十分突出。在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后,如何增强企业活力就成为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要求以后,企业改革以扩大自主权为中心内容,从维持计划经济框架下的“放权让利”,调整国家和企业利益分配关系开始,解决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死、挖得过苦等弊端。1979年7月国务院下达《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重要文件后,9月,河北省确定唐钢等40个企业进行扩权试点,拉开了企业改革的序幕。试点企业按照文件精神,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企业在生产计划、产品销售、留成资金使用、中层干部任免和联合经营等方面拥有了部分自主权。1980年6月,扩权试点企业扩大到75个。同时,河北省冶金工业局改革管理体制,成立河北冶金工业总公司,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打破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大锅饭”,为全省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1981年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工业生产经营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和批转的《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开始在全省工业中试行各种利润包干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3年6月和1984年10月,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先后实行两步利改税,进一步理顺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但这一阶段给企业放权让利、利税分成所采取的办法随意性比较大,形成对一些效益好的企业“鞭打快牛”,影响了积极性。从全省看,企业的活力仍普遍不足,效益欠佳,自我发展能力较弱。1979年至1981年,河北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仅1.4%,其中,1981年为负增长[14]。
1983年12月,河北省计划会议提出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引“包”字进城,在企业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现权责利相结合。1984年各种承包形式大量出现,主要有上缴利润包干、各项经济指标承包、产供销一条龙承包、定额上缴超额分成,对经营性亏损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包干,对政策性亏损企业实行定额补贴、增亏不补、盈利留用即减亏承包。在试行过程中出现了石家庄市造纸厂马胜利、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张兴让等一批承包典型和风云人物。在他们的启发和带动下,1984年底河北省90%以上的工交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制。1987年,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河北省把全面推行和完善承包制作为工业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全省推广了邯郸地区在所属企业实行“公开招标,竞争承包”的经验。承包制的推行初步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1984年至198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6%,[15]形成改革以来河北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在大面积推广承包制的同时,河北省还在部分行业和企业进行了企业兼并、股份制、拍卖小型国有企业等多种方式的改革试点,对搞活小型企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方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方针,把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将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局面。流通领域和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进展,为国企改革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1992年初,河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坚持完善承包制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转换的决定》,在总结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实现“一个目标”(面向市场、挖潜增效)“两个转变”(转变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三个配套”(政府管理职能的配套改革、培育市场体系的配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总体思路,并进行了多形式的试点。1992年4月,河北省总结推广了邯郸钢铁总厂“模拟市场独立核算,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经验,对全省大中型企业和预算内工业企业采取不同转换机制形式进行了再部署,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转换工业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原则性规范,认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的有益探索。据此,1994年至1997年,河北省先后分3批筛选确定了212户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试点,到1997年底全部完成。总体上看,试点企业效益明显好于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涌现了一批如保定天威、唐山碱业、邯郸钢铁、华北制药、承德钢铁、河北电机、石家庄制药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行企业。1998年向面上推进,经过3年努力,到2000年底,《河北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1998年至2000年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规划》确定的566户地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造或资产重组,其中487户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占规划总数的86%,[16]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3年目标任务,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微观基础。
(三)以产权多元化为目标,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不仅由于机制不活,还在于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战线太长、太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素质不高,是造成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重要原因。这种布局和结构不改变,单个企业的改革就很难推进。“八五”计划后期,国家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据此,河北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主要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经营、股权进入资本市场、抵贷返租、兼并、破产、关闭和出售等形式,使国有经济逐步从一些不需要国家控制的行业退出。同时,把发展非国有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培育力度,引导支持各类经济成分特别是非公有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行业和领域。到20世纪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减少,股份制企业增加,多元经济结构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开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补充地位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以后,河北省沉着应对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较少的国有资本控制、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3年8月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省级国资监管机构,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以两增(国有企业增效、国有资产增值)、两减(减持国有股、减少国企冗员)、两分(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企业富余人员)为主线,实施国企改革“三步走”[17]战略目标。重点通过市场购并、管理层收购、引入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等多种途径,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确保改制企业国有资本在进的领域放大功能、快速发展、做优做强,在退的领域规范流转、活化存量、价值再造,在留的领域化解风险、转换机制、创新突破。尤其是以新上项目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改革为依托,不断加大省属国企与中央企业和区域性龙头民企的合资合作力度,通过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局面,大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如:邯钢集团加强与民企合作,依托舞阳钢铁、衡水板材和邯钢新区,实现了装备升级、结构优化;石(家庄)钢引入香港中信泰富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国有资本溢价增值10.33%;开滦集团加快实施冀东矿区、蔚州矿区、内蒙古矿区协调发展战略,与大唐国际共同投资160亿合作建设蔚州煤电路一体化综合开发项目;金牛能源集团与民企旭阳集团、央企中煤集团联合打造河北煤化工产业基地,共同建设邢台金牛旭阳煤化工工业园;峰峰集团引入民营企业,大力整合周边中小煤矿,发展煤化工、煤电、煤建材、煤层气发电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全国第二大焦煤基地,建设现代化能源化工集团;华药集团与荷兰DSM公司实施战略合作,利用DSM提供的技术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抵消了在电力价格上与同行业的竞争劣势,并通过DSM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网络,有效规避反倾销风险,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这一时期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也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6月,河北省政府批准出台《关于全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实施意见》,7月出台《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程序》,8月省国资委成立后,全力组织实施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当年底,率先在全国整体完成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共分离移交给政府企业办社会机构190个;2004年底,全部按时完成市县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共分离移交给政府企业办社会机构99个;同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到2006年底,共接收中央在冀企业办社会机构112个[18]。自此,国有企业彻底甩掉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功能齐全或部分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包袱”,向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河北省国企改革“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民营经济已占据半壁江山。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分别占全省生产总值和全部财政收入的52.8%和56%左右[19]。国有经济产业布局和区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是国有经济战线收缩,但国有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从2000年到2008年,河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虽从8399家减少到2861家,减少了66%,实现利润却从亏损2亿元提高到盈利141.1亿元;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4034亿元增加到5971.7亿元,净资产从1148亿元增加到2075.9亿元,资产负债率由71.5%降至65.2%。[20]二是行业分布上集中度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主要表现在钢铁、煤炭、医药、石油化工、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电力等领域,国有资本也更加集中在这些优势行业,进一步增强了其竞争力。目前这些行业实现利润占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90%以上。在区域分布上向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等大中城市和京广、京秦沿线及矿产资源富集地区进一步集聚。
三、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
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河北工业发展可见,工业结构调整伴随工业化全过程。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的制约,工业结构调整往往是通过外延扩张拉长短线的比例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战略任务,对工业结构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可以说,新时期河北工业经济发展是在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工业化进程是在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中向前推进的。而且结构调整总体上朝着合理和优化方向发展,基本符合经济结构的一般演进规律。
(一)河北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演化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进行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放弃偏重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改善人民生活第一、工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以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要求坚决地、逐步地把各个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河北省工业领域侧重调整内部比例,加快发展与群众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行业和产业,轻纺工业、煤、电、油、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的生产受到广泛重视,轻工业投资比重增加,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1979年至1983年,全省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21],高于重工业增速。工业内部重工业自我循环的结构被初步打破,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协调。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所占比重由1979年的40.8%提高到46.0%,重工业所占比重由59.2%下降到54.0%[22]。同时关、停、并、转一批消耗高、产品质量差、无销路和长期亏损的企业。家电耐用消费品迅速发展,工业产品供给结构有所改善,初步实现了升级换代。在此基础上,1984年初,河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组织开展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大讨论,历时一年形成《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将工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战略方针、对策明确为:选优突破。即将已经形成优势的建材建筑、纺织服装、冶金、能源四大行业和具有良好资源条件及发展前景的食品、医药、化工、电子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以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搞经济联合,创造新的生产力。1988年初提出“科技兴冀”战略后,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补充完善,提出《河北经济发展战略概要(草案)》,对工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合理化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此时,由于1984年以后过快的工业发展速度,特别是加工工业增长过快,导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连年膨胀,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瓶颈”制约明显。河北省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1988年9月至1989年底,围绕全省多管齐下压缩社会需求、控制消费需求过快增长的治理整顿政策和重点,具体明确了优先、限制、禁止生产的工业产品目录和产业序列,并在全省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日用工业品生产,加快短线产品生产,增加有效供给。这些政策措施使过热的经济明显降温。其中1989年至1991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7%,低于1984年至1988年均增长速度7.9个百分点,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工业生产发展第二个低速增长期。在此过程中处于长线的加工工业受到一定限制,基础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加工工业,基础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产业结构“瓶颈”矛盾有所缓解。
治理整顿初见成效后,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推进,“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1993年出台的《河北经济振兴大纲》,强调结构调整要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培植主导产业,抓好“瓶颈”环节,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构筑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新格局。由此,河北工业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增长高峰期,1992年至1995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25.3%[23]。
在此期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1997年经济调整实现“软着陆”,河北省经济运行发生了重要阶段性变化: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建立,体制性紧缩效应逐步显现,对需求增长的约束机制开始形成。另一方面,继1994年提前6年实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后,2000年人均GDP达到7625元[24],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两个方面促使河北告别了长期以来以供给短缺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出现买方市场。全省经济基本上在“高增长、低通胀”的轨道上运行,物价长期走低,企业效益下滑,这在一定意义上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体制和其他方面的宽松环境。另外,随着抓“瓶颈”,加快基础工业发展,以及20世纪末以住房、汽车为主要标志的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对重化工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工业化进程出现了与河北省工业结构相适应的重化工业发展趋势。抓住这一有利态势,河北省出台了工业结构调整的新对策。《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按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效益的要求,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产业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突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支柱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真正形成“精深重工、高效轻工”的工业结构格局。同时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继续把能源、电力等基础产业摆到重要位置。要求企业不断深化改革,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路子,增强调整结构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促使结构调整进入主动调整阶段。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在鲜明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以后,明确提出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以此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分析研究了21世纪河北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认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振兴河北经济的必由之路。为此,《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将21世纪初的发展思路确定为:以发展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结构调整中要求重点抓好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群体。
2006年,河北省制定《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5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河北省新型工业化面临的诸多有利条件,如:河北省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与我国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有利于发挥河北的产业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京津发展从要素集聚向集聚与扩散并重转变,京津冀区域合作加强。新一轮结构调整推动“南资北移”,以及曹妃甸港区和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开发和建设,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对河北省释放蓄积多年的“两环”优势将产生#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此提出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大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力度,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四跨”型(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跨所有制)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巩固壮大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主导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河北省传统产业的群体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局部强势。逐步明确了以调整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等5个方面的工作为突破口的调整工业结构的创新之路。
(二)实施“集团”战略,发展规模经济,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针对工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和竞争力差的历史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把发展规模经济、培育大集团和优势企业作为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途径。从1984年出现企业集团的雏形――经济联合体开始,几年内逐步在一些支柱行业组建起一批具有科研、生产、销售、信息、服务及资金融通等综合功能的企业集团。“八五”时期围绕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加快了培育优势企业的步伐。1992年开始实施“龙虎”计划,组建培育液晶显示器等25条“龙”(企业集团)和邯郸钢铁总厂等51只“虎”(重点骨干企业)。1993年调整为21条龙、53只虎、213个项目。1994年又在全省企业中筛选出100家优势企业,实施“四提高一加快”工程[25],采取鼓励政策,在新产品开发、补充国有资本金、企业兼并、生产要素等方面重点予以支持,使优势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在推动资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1997年河北省百优企业个数占全省大中型企业的9.41%和国有企业的2.39%,但完成工业增加值分别占54.74%和65.19%[26]。
实施培育大集团战略,是河北省为打造工业“航空母舰”,提高工业竞争力采取的一个重大决策。199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组建发展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的实施方案,决定在“九五”期间组建一批关系全省经济全局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首先在水泥、制药、钢铁三个行业实施同行业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到1997年底,邯郸钢铁、华北制药、耀华玻璃、冀东水泥等30家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挂牌运营。但由于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这一时期集团的组建存在许多问题,预期的规模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十五”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河北省进一步加快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大力实施企业战略性重组,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平等平权、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产权联结为纽带,以利益协同为基础,以企业共识为机缘,遵循规律,顺势而为,进一步推动大企业集团的组建,全力打造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集团。如:钢铁企业落实2005年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品种、结构、整合”的思路,积极推动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谋划组建南、北两大钢铁集团。2006年由原唐钢、承钢、宣钢组成北部钢铁集团――新唐钢集团,努力建成钒钛基地、优质板材基地和优质结构钢生产基地。新唐钢形成2000万吨产能,按照国际钢铁协会公布的2005年全球粗钢产量前80位钢铁公司排位,集团规模位居中国第二,在亚洲排名第五,世界排名第十。[27]2007年钢产量达2275万吨,比2005年增长41.5%,居全国第四位,利税突破百亿元大关。煤炭企业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05年12月由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邯郸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组建河北金牛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金能集团),先后吸纳井陉矿务局等一批企业,成为集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机械电子、建工建材等多个行业于一体,跨省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与开滦、峰峰形成煤业三强竞相发展的格局。2007年,金能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第383位,在全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位列第19位,综合实力在河北省属企业位居第3位[28]。
2008年以来,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河北省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推动产业调整高级化,联合重组成为市场低潮下河北工业结构调整的主线。2008年6月30日,由唐钢、邯钢联合组建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资产总额超过1800亿,粗钢产能、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全国同行业第一大钢铁集团;由河北金能集团、峰峰集团整合组建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重组了沧州化工、省化工研究院,成为子企业和煤炭资源分布河北、内蒙、山西等地,经营范围涵盖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等行业,煤炭产能超过3000万吨的大型煤炭能源集团。两大集团组建后,积极发挥整合优势,主动应对市场挑战,2008年产钢3328万吨,产原煤3578万吨,实现利润共计75亿元,占省属国企总利润的69%以上[29]。由此可见,两大集团的组建对推动河北工业化进程意义重大,标志着河北省在医治企业多年来“大而不强”的顽症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以培育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打造战略支撑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培植和优化支柱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工业经济调整和优化的重点。1991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精深重工、高效轻工”的调整思路和“调高、调优、调外”的指导思想,重点进行四个层次的调整:坚持产业政策导向,搞好战略性调整,根据河北省偏重型工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改造提高冶金、机械、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高科技导向,搞好开发性调整,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医药、电子等产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搞好适应性调整,扩大销路好、效益好的产品产量,增加食品等新兴产业的比重;坚持规模经济导向,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传统支柱产业的调整、改造、提高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从1992年起,按照《河北经济振兴大纲》的部署,河北省组织实施“六个一批”[30],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较大支持,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明显加快,国有经济逐步向加强机械、冶金、化工(医药)、轻工(食品)、建材等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聚集,机电、轻工、纺织、冶金、能源、化工和建材七个行业的产值、利税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的比重达到90%以上[31],在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电一体化、电子及通信、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十五”以来,河北省抓住国家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重点把握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个环节,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增强优势产业发展后劲。针对河北工业发展史上什么产业都有但什么都不强的问题,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扶优汰劣”的原则,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项目”年活动,在全省集中力量抓好“四大”:即发展大产业(加快培育壮大钢铁、医药、化工、建材、信息等十大主导产业,其中包括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建设大基地(重点建设唐山钢铁、沧州化工、石家庄医药纺织、廊坊燕郊软件等30个基地)、培育大园区(重点抓好曹妃甸工业区、神华工业园等20个园区)、快上大项目(重点抓好调整优化结构的千万吨大钢等40个重大项目)。并适时调整项目投资计划,投产一批、建设一批、新开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抓了一大批对优化结构和增强发展后劲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好项目。如长城汽车20万辆乘用车、唐钢超薄热带及涂镀层、邯钢热轧薄板改造、河北戴卡公司100万片轮毂项目、石家庄神威药业中药制剂、蔚县煤电路一体化综合开发、廊坊久智电子公司高纯度光纤用石英材料、华北石化500万吨炼油扩建、沧化集团12万吨己内酰胺、开滦集团京唐港30万吨/年焦油加工,等等。众多项目的建设或投产,成为带动河北省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和国有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唐钢、邯钢联合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由金能集团、峰峰集团整合重组的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大会举行暨揭牌仪式
2.构筑战略支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围绕结构调整和构筑河北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需要,2003年提出《关于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构筑河北经济发展战略支撑的建议》,从河北实际出发,用足用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增高减低、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等措施,加强对钢铁、医药、石化、装备、建材、食品、纺织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基础。2007年以来进一步强化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战略支撑产业,2008年完成投资2246.7亿元,增长48.8%[32]。钢铁工业作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突破口,在加快企业整合,培育钢铁龙头企业的同时,坚持上品种、上质量、上效益,重点实施“226”工程[33]。钢铁工业成为河北省第一支柱产业,产能已达到全国的1/5,2008年钢材板带比由2002年的32.9%提高到55.1%[34]。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等高端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尤其是曹妃甸精品钢铁和邯钢结构优化升级项目投产,使河北省钢铁工业水平开始跨入全国乃至世界先进行列。装备制造业作为钢铁产业链的后端,与钢铁工业互为支撑,确定了新能源发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6大主攻方向,采取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构筑产业聚集区、开展科研技术创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多种模式,力促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正逐步成长为河北省第二大未来战略支撑产业。石油化学工业积极推进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化工等中央大企业集团战略合作,加快石家庄化工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和沧州化工城建设,推进曹妃甸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基本化工原料、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橡胶制品、化工机械等在内的完整生产体系。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循环链接加速推进,大化工雏形正在形成。
目前,河北省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增强。2007年,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81.98%,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占全省总量的87.22%,同比提高1.68个百分点。在38个行业大类中有37个实现增长,19个行业增速在20%以上[3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共完成增加值2914.8亿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0.4%。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这5个行业实现利润占全省工业的59.8%,对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36]
3.着眼未来竞争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直接体现。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河北实际,河北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列入发展战略,在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上给予重点倾斜。具体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大项目、大基地、大园区和重点专项做工作;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开展工作;积极推进项目引进和战略合作。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优势领域,在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选择有限目标,实现优势突破。主要是立足河北省经济区位、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将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明确为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6大领域,强化重点项目、产业集聚、战略合作、技术创新4个抓手,集中力量建设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廊坊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河北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河北软件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十五”时期,河北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8.2%的速度递增。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37]
在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的同时,加快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重点提高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医药等主导产业整体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一是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大力推广以物流控制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和优化调度;二是在煤炭、矿业、电力、石油等基础行业以安全生产、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层次为重点,推广应用洗选加工等过程自控技术;三是在装备制造业以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四是在医药、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行业重点推进产品升级和工艺流程改造等信息化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五是在大中型企业开展各种计算机辅助系统和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探索实施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网络协同设计(制造)平台等形式促进企业间的生产和研发合作;六是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随着富士康、华为、中兴、京东方、中电科等知名企业落户河北,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38],有望成为河北省新的支柱产业。
4.节能减排加大力度,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官厅水库、白洋淀、秦皇岛港口等严重污染状况,“三废”[39]问题趋于严重后,环保问题受到重视,随之河北工业上的节能减排工作被提上日程,并逐渐成为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2003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河北省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40]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较大进展,到2006年全省已累计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70万吨、炼钢能力749万吨,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下降,扭转了“十五”以来逐年上升的势头。2007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削减3.5%和3%。[41]
但是,河北省由于原材料工业比重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这种偏重的结构必然带来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刚性增长。尤其是钢铁、电力、煤炭、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和企业,一方面能耗高、排放大,一方面利税多、贡献大,往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普遍存在执行不下去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节能减排工作任务仍然艰巨。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2006年,河北省能源消耗总量居全国第2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4位。2007年,河北省为全国7个没有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省份之一。当年,全省钢产量逾亿吨,占全国的1/5,但产能中近45%的炼铁能力、27%[42]的炼钢能力属于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限期淘汰的落后产能。为了彻底治愈这些“顽症”,2007年10月,中共河北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将中共中央推进节能减排的总体部署与河北省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谋划了“双三十”行动。即选择减排任务占全省一半左右、节能任务占很大比重的30个县(市、区)和30家企业,就其节能减排工作,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向人大代表做出承诺,并实行省直接考核。要求三年内必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否则县(市、区)长自动引咎辞职,国有企业法人代表就地免职,民营企业停产整顿。同时,有针对性地完善了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财政扣缴生态补偿金和环境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在推进这项工作过程中,河北省委、省政府表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拒绝理由的气魄、务求实效的作风”,使上述措施迅速见效:2008年全省共淘汰炼铁能力671万吨、水泥产能1688万吨、平板玻璃产能1656万重量箱、焦炭产能212万吨,替代小火电机组容量144万千瓦。[43]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排放两项指标都比2007年明显下降,在节能减排,特别是污染减排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尤其是伴随着“压小”与“汰劣”,带动了各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大项目正在兴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得到更多扶持。
(四)实施名牌战略,调整工业产品结构
名牌产品是一个地区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的结晶,也是经济综合实力的反映。作为工业大省,河北省较长时期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名优产品,缺乏持久不衰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市场竞争相对薄弱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河北工业的竞争力。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北省确定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振兴工业经济的重要举措,按照以产品带企业,以企业带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思路,着手实施“质量兴省、名牌兴企”战略,成立了河北省名牌战略领导机构,加强对创名牌活动的指导和协调,组织百名专家开展调研活动,提出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对策。同时在企业层强化创名牌意识,通过每年评比一批省级名牌产品,扩大名牌的影响,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不断提高名优产品的知名度。
1994年河北省提出以产品为核心的“六个一批”[44],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引导企业淘劣上优,改善产品结构。1995年起实施“五个一百”工程[45],以发展重点优势产品带动优化产品结构。在具体实施中注意突出重点,分层次抓好产品的升级上档,实现“四个一批”[46],努力形成在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国优名牌产品。经过政府政策导向、行业积极推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企业创名牌的意识明显增强,创名牌的力度和广告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到20世纪末,名牌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92年至1996年,全省国有及集体企业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由77.9%提高到84%,其中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由95%提高到98%。[47]出现了华北牌青霉素、长城葡萄酒、承德露露、华龙方便面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的产品或全国驰名商标,河北省缺乏名牌产品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同时,“八五”以来,河北省部分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相继失利,如名噪一时的“环宇”电视、征天汽车,享誉全国的“明星”摩托,在全国起步最早的洗衣机,名扬南北的马胜利造纸业等,这些企业都相继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有的甚至破产、倒闭或转产。
总体上看,20世纪末21世纪初,河北工业初级产品的结构特征仍然明显。为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十五”以来,河北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名牌战略,以高端、精品、专业化、深加工为方向,支持“河北制造”,鼓励“河北创造”,培育“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畅销产品”。开发了一批高档次、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品,淘汰一批落后产品,促进产品结构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保护,加快推进国际质量、管理、环保等标准认证,为创建知名品牌奠定基础。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培育出口龙头企业,扶持重点出口基地,推进外贸增长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化商品出口结构,着力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传统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目前,河北省共拥有51个中国名牌产品和473个河北名牌产品。到2007年底,河北省名牌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87%,但其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及出口额分别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31%、22.4%和33.07%;名牌企业对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2.59%;名牌企业拉动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2.92%。[48]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河北省工业结构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衔接,与工业化中期产业发展趋势相吻合。企业制度的改革完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了河北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建设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2007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6555.2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8%,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12.8个百分点中,工业拉动增长7.3个百分点。[49]2008年全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了增长,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同比明显回落,其中幅度较大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五大传统优势行业,8月份5大行业影响全省工业增速回落6.4个百分点[50]。这表明,河北产业结构偏重,产品技术层次不高,对资源能源的依赖较强的工业结构特点,加上经济周期性调整因素的作用,使其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在此形势下,河北上下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从各方面做好应对严峻形势的准备。2008年10月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以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集中出台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牢牢把握“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这条主线,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做到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集中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坚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导向,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009年1月14日至2月25日,国务院连续出台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产业振兴规划。10大产业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关系财政和税收的增长,关系到目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和棘手的“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其中的9大工业产业,占河北省全部工业的比重高于8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51]所以,10大产业规划对河北意义非凡,为了利用好这些“利好”政策导向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河北省第一时间出台了具体政策加以对接。在已出台的相关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进一步优化钢铁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在控制总量和淘汰落后的基础上,加快联合重组和技术改造升级步伐,重点以已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为平台,推进对其他民营钢铁企业整合改造;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确定为电气设备、交通运输装备、专用设备三大重点领域,力争用5年时间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河北省继钢铁产业之后又一个支柱产业;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独特区位优势,打造秦皇岛、曹妃甸两大造修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战略上选择以修起步、修造结合逐步形成以修造船为龙头产业,以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为特色产品,以发展船舶配套产品为重要补充的船舶工业集聚区,力争用8至10年时间将河北发展成为新兴的船舶制造、船舶修理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引导纺织企业由分散向集中、由市区向郊区、由城市向农区转移,大力发展新型面料、高附加值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四大系列产品,加快国有资本退出,扶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以食品、塑料、造纸、皮革、日用陶瓷、日用玻璃、五金制品、家具等八大优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轻工业发展步伐。
可以预见,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河北工业发展必将迈出更好更快的步伐,必将大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李桂花执笔
[1]张同乐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2]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3]张同乐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五卷,第123―124页。
[4]张同乐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五卷,第208页。
[5]增,即对市场短缺的轻纺和日用品生产企业增加生产能力;维,即维持现有生产能力;分,即大厂划分为若干个小厂;改,即改变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压,即压缩工业生产能力;关,即撤销;停,即停产;并,即合并;转,即转产;迁,即迁移。
[6]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第132页。
[7]张同乐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五卷,第230页。
[8]“三五”计划原应从1963年开始,由于“大跃进”等造成的经济困难,自1960年冬后开始贯彻调整经济方针。后来国务院又决定从1963年开始,再用三年时间继续调整国民经济。因此,“三五”计划推迟到1966年开始。而且其方针任务与起初的设想有很大改变。
[9]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第303页。
[10]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第306页。
[11]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第391页。
[12]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第391页。
[13]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第392页。
[14]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第388页。
[15]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第388页。
[16]许振彪主编:《河北省改革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17]第一步,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改制,初步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第二步,到2005年,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基本实现两增、两减、两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第三步,到2007年,国有资产的总体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国有大公司和大集团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和能力,全省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18]河北省国资委:《河北省国有企业改革概述》,第6页。
[19]《政府工作报告――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2009年1月8日,《河北日报》2009年2月5日。
[20]河北省国资委:《河北省国有企业改革概述》,第18页。
[21]张同乐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五卷,第368页。
[22]叶连松主编:《河北经济事典》,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23]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第388页。
[24]张同乐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五卷,第519页。
[25]提高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科技进步效益、提高科学管理效益,加快企业发展。
[26]《今日河北》,海洋国际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27]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新世纪新河北新成就――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51页。
[28]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新世纪新河北新成就――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第655页。
[29]《两大集团发挥整合优势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河北日报》2009年2月4日。
[30]每年突出抓一批新产品开发,对一批中小型企业进行高水平的技术改造,组织一批大中型企业基建项目和限上技改项目,做好一批“三资”企业的签约和建设、培植一批出口基地,协调一批企业集团的组建和扭亏无望企业的停并转。
[31]张同乐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五卷,第442页。
[32]河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3]构筑唐钢、邯钢两大千万吨级企业集团,建设曹妃甸精品板材、承钢钒钛制品两大基地,形成板带材、优质钢棒材、管材、型材、钢筋和钢材深加工六大特色产品系列。
[34]河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5]《2007年河北省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河北日报》2008年2月18日。
[36]刘来福、穆瑞丽:河北改革开放30年研究书系《富民与强省――河北经济发展三十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37]河北省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8]《政府工作报告――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2008年1月23日,《河北日报》2007年6月12日。
[39]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水、废弃、废渣。
[40]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41]《河北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以来若干重大决策回顾与解读》,《河北日报》2007年10月28日。
[42]《河北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以来若干重大决策回顾与解读》,《河北日报》2007年10月28日。
[43]《河北六大高耗能行业实施十大节能工程》,《中国环境报》2009年1月4日。
[44]即消化、吸收、创新一批新产品,研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抓好一批支柱性行业的拳头产品,发展一批出口创汇、节汇产品,投产一批新兴产业产品,淘汰一批衰退期产品、上一批适销的短平快产品。
[45]即以百家优势企业为依托,抓好百项重大新产品开发,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百项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大中型企业项目,培育和发展百项名优重点产品。
[46]做强一批现有名牌产品、抓住一批优势产品、开发一批适应市场或引导消费的新产品、淘汰一批老产品。
[47]张同乐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五卷,第446页。
[48]《名牌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2.59%》,《中国河北》2008年8月25日。
[49]刘来福、穆瑞丽著:河北改革开放30年研究书系《富民与强省――河北经济发展三十年》,第91页。
[50]《8月份我省工业生产增速回落较大》,《河北工人报》2008年9月24日。
[51]《对话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岚》,《石家庄日报》2009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