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
河北省在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灾种较多、灾情严重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给河北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先后发生了1956年、1963年、1996年三次特大洪水的突然袭击和1966年、1976年两次大地震的严重破坏。面对洪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河北各级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与自然灾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壮丽凯歌,取得了一次次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经过与重大自然灾害的多次斗争,全省各级党组织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升。
一、众志成城战洪魔
洪涝灾害是河北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先后战胜了1956年、1963年和1996年三次特大洪水的突然袭击。
(一)1956年的抗洪斗争
1956年7月底至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出现大暴雨。暴雨遍及海滦河流域各河系,各河普遍发生洪水。滹沱河、漳河出现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峰,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干支流多处决口、漫溢。据统计,至8月10日,14天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的地区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两侧,滹沱河上游井陉窦王墓降雨量达803.8毫米。降雨量300毫米以上的笼罩面积1.25万平方公里。[1]河北平原普遍遭受洪涝灾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遇到的首次特大洪水。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对防汛工作非常重视。早在5月,即成立了由省委书记林铁兼政委、副省长高树勋任主任的省防汛指挥部,按照“统一领导、分段负责”的原则,各专区、县也相继成立防汛指挥机构,部署防汛任务。6月中旬,从省直各有关部门抽派41名干部,组成8个检查组,分赴各专区检查防汛工作。6月底前,各专区已完成堤防锥探、堵塞隐患,普遍提高了堤防抗洪标准。
暴雨成灾后,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立即动员全省人民,以抗洪抢险为中心,各级领导干部带领民工奔赴各河危险地段,加高培厚堤防,消除各种隐患,抢堵决口,转移灾民。一场与洪涝灾害的战斗在燕赵大地展开。
当大清河水系洪涝灾害形成时,中共保定地委、保定行署坚持“防重于抢、抢重于堵”的方针,组织干部群众加高培厚堤防,提出“保堤即保命,积土即积粮”的口号。8月4日,大清河系南拒马河全线漫溢,定兴县、容城县5万多人上堤抢护。8月5日,大清河南支潴龙河北郭村洪峰流量3392立方米/每秒,两岸堤防漫溢,沿河定县、安国、博野、蠡县、高阳抽调干部3456名,组织群众20.7万人投入护堤抢险。省政府派飞机空投食物、救生设备,中共保定地委、保定行署从安新县调来木船370只,组成抢险队,救出灾民2.51万人,牲口4243头,粮食5.79万公斤。
子牙河系的滏阳河是这次暴雨中心之一,滏阳河各支流山洪暴发,各河下游普遍漫溢决口。8月9日,中央派飞机6架,飞临巨鹿、宁晋、任县、广宗、隆尧等12县上空,向灾民空投食品、救生设备。人民解放军带来116只橡皮艇,分赴新河、巨鹿、宁晋、隆尧等地抢救灾民。滹沱河黄壁庄段洪峰流量13100立方米/每秒,石家庄市集中2000人防守泄洪渠,虽没有发生决口,但沥水成灾,市区街道积水最深处达1米多,倒房3000余间。为确保滹沱河北大堤的安全,扒口泄洪,下游深泽、安平、饶阳、献县全部被淹。
漳卫南运河系也普降暴雨。卫河在魏县、大名县右岸漫决8处,漳河北堤在魏县决口两处、临漳县决口1处,又在下游漫溢大堤15公里。沿河地、县党政领导纷纷上堤,现场指挥抢险。天津专区组织22.3万人,人民解放军派来1.5万人,重点防守南运河左堤、独流减河右堤以及中亭堤、千里堤东段,抢筑子埝580公里。为解除贾口洼洪水猛涨、严重威胁天津市安全的紧急情况,省防汛指挥部于8月14日和27日分别扒开滩里和锅底两个口门,调节洪水,解除了贾口洼洪水无去路的危险。
1956年的这场大洪水来势凶猛,在当时国家还比较困难、抗洪能力还很低的情况下,抢护速度没有洪水涨势快,各主要河流多处决口、漫溢。省、专防汛指挥部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也适时做出扒口分洪的指示。京广铁路以东、南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大部土地被淹。据统计,全省受灾人口1500万人,受灾面积4455万亩,成灾面积2935万亩,减产粮食19亿公斤,经济损失达31.4亿元。[2]
灾后,在中共中央亲切关怀下,中共河北省委带领全省人民迅速开展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8月22日,省水利厅向水利部呈报了《关于举办以工代赈的堤防恢复工程的请示》。到9月底,全省排出积水面积3830万亩,占总淹地面积4455万亩的86%,并均已种上秋麦。到10月16日,各大河决口、分洪口门137处,利用以工代赈已堵好79处,其余均在1957年春堵好。被洪水毁坏的水利工程,经全省人民一冬一春的艰苦努力,于1957年汛前全部得到了恢复,有些工程的标准比灾前还有了提高。与此同时,省粮食部门从内蒙、广东、广西等28个省市、自治区调来粮食2.27亿公斤,干菜、土豆80万公斤支援灾区;各级政府帮助灾民盖房32万间;国家发放救济款1612万元。[3]灾区人民顺利渡过了难关。
(二)1963年的抗洪斗争
1963年8月上旬,河北省南部和西部海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是河北有水文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一旬之内,南起邯郸、邢台,北至保定西北部,西到与山西省交界处,东至京广铁路沿线,在4万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内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500毫米以上。滏阳河、大清河上游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达5000多平方公里。最大暴雨中心内丘县獐貘镇三天降雨量竟达1217毫米。海河流域共降水577亿立方米,产生径流302亿立方米,为1956年洪水的1.9倍。
集中的特大暴雨引起海河流域各河系洪水猛涨,河水漫溢,堤防溃决,平地行洪,宽约百里,冀中冀南地区顿成汪洋水泽,南北交通断绝。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天津7个专区共有104个县(市)遭受洪水灾害,占7个专区县(市)总数的96%。其中,被水淹的县市32个,被水围的县城33个。在2.27万个受灾村庄中,被水淹的有1.31万个。倒塌房屋1265万多间。被淹农田5360多万亩,占7个专区秋播总面积的76%。全省受灾人口2200万人。特重灾区人口约1200万人,死亡5030人。[4]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4个城市88%的工业一度停产,有些矿井被淹。京广、石德、石太3条铁路路基被冲毁342处,桥梁冲断32座,冲毁公路6755公里。这场洪水给河北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59.3亿元,间接损失13.1亿元。[5]
河北的严重灾情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在灾后的8个月里,毛泽东曾4次到河北视察,向省委和灾区地委的负责干部了解灾情,询问救灾工作的安排。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河北省委的领导同志一定要把河北的灾救出来,把水切实地治起来。8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视察天津,要求在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安全的条件下,尽量缩小灾害损失。10月2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彭真和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先后到沧州、石家庄、衡水等地视察,鼓励河北人民战胜水灾。
灾情发生后,河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把抗洪救灾作为全省的中心任务,提出了保卫天津、保卫津浦路,大力抢救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尽量缩小灾情的方针,省人委立即成立河北省防汛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抗洪救灾工作。8月11日,国务院批示:“河北省人委要作出各河下泄的具体方案,加强卫运河、南运河东堤、漳河北堤的防守工作。如果这些河堤发生溃决和漫溢时,应当积极抢险堵口。如果堵口无效时,在坚决保卫天津市和津浦铁路安全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引导溃水下泄,缩小它的危害范围。”8月15日,河北省委、省人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告《关于保卫天津市的防汛措施》,首先处理东淀洪水,全力确保白洋淀千里堤,开辟“25孔桥”新行洪道,给南来之水以出路,防止与东淀洪水相冲撞,“速泄北水,缓滞南水”,最后加强天津市堤防,全力固守。并开展了白洋淀之战、东淀之战、贾口洼之战、高水位持久战、导洪入海五大战役,彻底解除了洪水对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威胁。尽管1963年的洪水比1917年、1939年两次淹没天津市的洪水大一倍以上,但在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取得了“千年洪峰,遵序入海,天津、津浦,安然如故”的重大胜利。
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严重时刻,人民解放军近10万人赶到抗洪抢险的最前线,保卫堤防,抢救受困的群众。北京军区在天津成立了前线指挥部,与河北省委、省人委领导共同指挥战斗。在抗洪斗争中,他们发扬了热爱人民、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大忠大勇的光荣传统。空军飞行员冒着恶劣的天气日夜飞行,空投了熟食600余万斤和大批的救生物资;陆军指战员固守着最险要的堤防,抢堵了许多严重的险工险段;海军将士们乘风破浪,开辟泄洪出路。哪里任务最艰巨、堤防最危险,他们就赶到哪里,有的指战员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洪水来临,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涌现了大量英雄模范事迹。有的冒着生命危险侦察水情,传递信息;有的为了抢救群众,8天8夜不下船,三过家门而不入。当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更是人人争先,拼死抢护,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尚品格。为了保护全村安全,有的主动献房献料,拿出衣被、门窗抢堵决口;有的不顾自己家人安危,首先抢护五保户和其他老弱儿童。当为了集体利益需要牺牲自己局部利益的时候,他们表现出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抗洪斗争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向河北伸出了热情援助之手。他们纷纷表示:河北需要什么,我们支援什么;需要多少,支援多少;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送到。北京市成立了支援机构,拿出保卫首都的防汛备用物资支援天津,并发出“大力支援河北救灾工作的指示”,号召首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河北。由首都150辆汽车、500多名司机和机修人员组成的北京汽车运输队,赶赴天津支援抗洪。吉林和辽宁的商业职工日夜冒雨为河北赶运草袋和苇席。吉林省耀南县也处在洪水威胁之中,但毅然调出10万条草袋支援天津。为了减轻洪水对天津市的压力,山东省主动在恩县洼分洪,河南省承担了漳河分洪的任务。中共中央和18个省、市、自治区,在20多天的时间内,调拨支援防风木桩8145立方米,草袋801万条,以及麻袋、蒲包、铅丝、苇席等大量防汛抢险物资。许多省、市还支援了大量救灾物资,主要有麦种92.5万公斤,粮食256万公斤,鲜薯4222万公斤,薯干515万公斤,代食品1017公斤,各种菜3.72亿公斤,煤炭10万吨。此外还有大批棉花、棉布、牲畜、饲料、药品、被服、石料、毛竹、麻袋等。
1963年河北群众抗击洪水
从8月5日至27日,河北省共组织使用14万多只木船、木筏,从深水中救出灾民100多万人;出动飞机600多架次,空投熟食75万多公斤,救生器材5万多件,使200多万被洪水围困的灾民得到救援。在救灾期间,河北省委、省人委先后发出了《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紧急指示》、《关于解决灾民住房问题的指示》、《关于迅速动员卫生医务人员大力开展灾区防病灭病工作的指示》、《关于继续加强抗洪抢险和生产救灾工作的紧急指示》等文件,及时指导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受灾市、县按照中共中央和省委有关指示精神,党政军民紧急动员起来,投入到防汛抢险斗争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至1963年9月25日,全省抗洪斗争胜利结束。
1963年的洪水灾害使河北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共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非常关怀,积极帮助灾区人民渡过灾荒。1963年至1964年粮食年度给河北共调入粮食14.5亿公斤,保证了灾民的最低吃粮水平和粮种、饲料的最低需要;拨给灾民棉布1500万米,絮棉535万公斤,帮助缺衣少被的灾民解决了御寒过冬的困难;拨付救济款3.5亿多元。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及各方面支援河北抗洪救灾物资等折款60多亿元。[6]
在中共中央提出“生产自救,节约渡荒,以群众互助为主,辅以政府救济”的方针指引下,9月初,河北省委、省人委召开了全省生产救灾会议,要求全省各地都要以生产救灾为中心任务,广泛开展群众生产自救运动,领导2000多万灾民渡过灾荒。
对灾区的防病治病的工作,省委、省人委及早作了部署,组织城乡医务人员分成若干个医疗小分队,深入灾区,救治伤病群众,并注意改善环境卫生,对饮用水消毒,一些流行病刚一发生,即及时扑灭。因此,在大灾之年未发生大的疫情。
(三)1996年的抗洪斗争
1996年8月,河北人民又一次遭受大洪水的袭击。8月4日至5日,特大暴雨席卷太行山麓,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水库溢漫。汹涌的洪水以每秒3万多立方米的流量,穿越京广铁路,直扑肥沃的冀中、冀南平原。这次降雨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是滏阳河上游的邢台县野沟门,降雨619毫米,使朱庄水库出现了30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一个是冶河上游平山县南西焦降雨651毫米,使石家庄黄壁庄水库出现了10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最大24小时降雨量是野沟门水库的590毫米,一天降了一年多的雨量。8月份全省平均降雨量211毫米,比常年偏多52%。
这次暴雨不仅历时短、强度大,而且是在河北中南部7月份平均雨量比常年多30%以上、山区土壤已近饱和的情况下发生的,因而洪水来势凶猛,灾害严重。漳河、滏阳河、滹沱河发生了196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大清河北支发生了19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滹沱河、漳河、蓟运河都达到和超过了设计流量,滏阳河各支流超过设计安全泄洪量十几倍;宁晋泊、大陆泽、献县泛区、东淀4个多年没用的滞洪区也被启用;太行山区的462座水库有343座库满溢洪,大中型水库溢洪的占76%。
由于暴雨过于集中,罕见的洪水似脱缰的野马,顺势而下,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有些山区农民的房屋、土地、衣物被洪水冲得荡然无存。肆虐的洪水在蹂躏着河北大地的同时,也威胁着北京和天津的安全。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灾害,全省党政军民全力投入抗洪斗争。8月4日凌晨,邯郸、邢台、石家庄西部山区降雨量都达200毫米以上,漳河、滏阳河、滹沱河上游洪水猛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连续给有关市县发出了立即组织抗洪抢险和滞洪区群众转移的紧急电报。下午5时,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防汛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了全省紧急汛情,强调了一贯坚持的防汛“四保”原则:一保北京、天津,二保交通通信干线,三保油田和重要设施,四保全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会议要求全省党政军民紧急动员起来,把防汛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加强对防汛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所有领导干部都要坚守岗位,到第一线了解情况,指挥战斗。对已经成灾的地方,要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对一些关键部位和可能出现险情的地方,要积极组织全力排险,确保安全。重点滞洪区要按照防洪预案,及早做好群众转移工作。
1996河北发生洪水后驻军某部指战员抢救群众
河北遭受洪水,一直牵动着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心。8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专门听取了河北省抗洪情况汇报。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秦皇岛听取了河北省关于抗洪救灾工作的汇报。27日和28日,他还专程到河北视察灾情,慰问灾民和抗洪前线军民。8月11日和12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姜春云受江泽民、李鹏的委托,带领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赶赴保定,听取全省抗洪情况汇报,当场决定扒开东淀内的省市边界埝和蓟运河滩上的杨桩横埝,加速导洪入海,并到滹沱河北大堤饶阳县吕汉险工段、泛区南堤、黄壁庄水库视察、慰问。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和指挥下,河北全省500万军民投入抗洪抢险救灾。2.5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冒雨赶赴抗洪前线,主动承担了黄壁庄水库副坝和滹沱河、蓟运河大堤抢险,献县泛区南堤抢堵决口,抢护藁城市防洪坝,宁晋泊、大陆泽和献县泛区群众转移、救生等急难险重任务。128万民兵预备役人员勇于挑重担,抢大险,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全省党政军民的奋力拼搏,科学调度洪水,确保了全省水库无一垮坝,主要堤防无一决口,分洪滞洪没有死人,实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保”目标,取得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
由于暴雨过大,洪水过猛,使许多河道超过了防洪保证标准。有些地方为保大局主动分洪,致使部分山区和行洪、滞洪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水灾害。据统计,全省有91个县(市)、1691万人口、2316万亩农作物受灾,倒塌和损坏房屋208万间,冲毁耕地350万亩,1336家国营企业和大批乡镇企业受灾。15条国道、16条省道、100多条县道交通阻断,石太、邯长铁路一度中断,冲坏通信线路4506公里、输电线路4688公里、各类公路5044公里、河道堤防1958公里,部分油气井、人防工程、水利工程、农村学校和城市公用设施等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全省洪灾损失达456.3亿元。[7]
8月7日晚,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抗洪抢险紧急调度会,进一步明确把抗洪抢险救灾作为全省的中心任务,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好抓实。汛情平稳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又于8月15日召开了全省抗洪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广播电视动员大会,明确全省的工作重点要由抗洪抢险转向灾后重建。8月26日,河北省委要求认真贯彻“自力更生、社会救济为主,国家扶助为辅”的救灾方针,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确保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圆满完成。
面对灾难,灾区人民没有悲观气馁。洪水刚刚退去,他们就在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打捞残秋,挖渠安泵,抢排积水,在被淹的耕地上及时种上了小麦,在瓦砾残垣上重新盖起了房屋,在乱石河滩上垒石筑坝、填土造地。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逐步恢复交通、通信、电力、水利和工矿企业生产。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认真执行指挥部的命令,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广大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仅8月份,省计委、财政厅就通过削减重点工程,压缩经费开支,拿出全部省长预备费,调整各项专款和周转金等措施,挤出救灾资金1.95亿元。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下达救灾专款275万元,又从社会上募集了70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调集了42吨食品,向11个重灾县空投了食品和药品。省卫生系统共组织医疗、防疫队伍1400支、17000多人赴灾区防疫灭病,对40多万灾民进行了疫情检测,诊治病人16万人次。[8]
1996年抗洪救灾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确保了北京、天津的安全。保住了京广、京九、京沪、德石铁路和京深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通信干线以及华北、大港两个油田和南网各大电厂等重要设施;行洪滞洪区上百万群众避险转移未死一人,灾区群众生活得到安置,避免了疫病流行。水毁的交通、通信、电力等设施和受灾企业很快恢复,灾区在上冻前基本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据估算,通过科学调度和抗洪抢险,减少淹没面积2000万亩,减少经济损失960亿元。[9]
二、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
中国是地震灾害多发国家。据统计,20世纪中国共发生较大地震10次,其中就包括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次大劫难给河北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展现了河北人民不屈不挠、铁骨铮铮的坚强品格,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一)邢台地震和抗震救灾
1966年3月7日,邢台隆尧县一带下了一场雪,给邢台大地裹上了一层素装,也使久旱盼雨的农民喜上眉梢。未曾料到,一场重大的灾难正悄悄向他们袭来。
3月8日清晨,5点29分14秒,地表深层“咚”的一声闷响,顷刻,邢台大地山摇地动。开始是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伴随着轰隆巨响,墙壁开裂,屋顶移位,檩梁门窗错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巨响,顷刻间,房倒屋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靠着求生的本能,紧急逃生,有的撞开门窗逃到屋外,有的躲到容易保命的墙角或桌下,而更多的人则在睡梦中尚未来得及作出反应,就被倒塌的房屋埋在屋内。
经测定,这次地震以隆尧县马栏、白家寨为中心,强度6.8级。由于天气寒冷,人们正处在熟睡之时发生强震,因而造成特别惨重的伤亡。祸不单行,3月22日16点11分32秒、19分46秒又在宁晋县东汪乡发生6.7、7.2级两次强烈余震。尽管这两次地震强度更大,波及的范围更广,但由于地震发生在白天,人们防震意识增强,造成的损失大大减少。
这场强烈的地震使河北省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受灾,造成8064人死亡,3.8万人受伤;砸死大牲畜901头;倒塌房屋508万余间,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10]隆尧是重灾县,全县278个村庄就有106个村庄的房屋全部倒塌,倒塌80%以上的有64个。白家寨是破坏最重的,全乡11个村庄的房屋全部倒塌,砸死1679人,砸伤4340人,有102户无一人生存。宁晋县全县倒塌房屋45万间,有17个乡房屋全部倒塌。
邢台地震使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110多家工厂和15座矿山被迫停产,近千家商业店铺被震倒;52个县(市)邮电局被震毁。强震造成地面裂缝、塌陷、隆起、喷水、冒沙,农田被覆盖,公路开裂,桥梁塌落,交通、通讯中断,农田设施严重破坏。全区震毁医院房屋1789间、防疫站181间、卫生所1816间。一些医疗器械被压埋砸毁,给抢救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极震区内近千所中小学校舍被震毁。几百座粮库被震倒。河道遭到毁灭性破坏的长度达46公里,河闸倒塌或严重破坏的15座,受影响的大型水库10座。地震造成的间接损失无法统计。[11]
地震发生后,河北省委立即派省委书记阎达开、副省长高树勋、郝田役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邢台地委第一书记刘琦赶到现场,具体部署了救灾工作。3月9日晚,根据周恩来指示,成立了以部队为主的党、政、军联合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灾情调查、抢救力量的组织调配、伤员的医治外运、运输工具的统一指挥、救灾物资、药品的分配及宣传、教育、治安等工作。应急阶段过去之后,根据周恩来指示,4月5日撤销了军地联合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了河北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部设在石家庄。指挥部由省人委、省军区、省民政、财贸、卫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五人领导小组。各受灾地区、县也相应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灾情上报、救灾物资的申报、转运、分发、灾民安置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
邢台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的第一次大地震。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此极为关切和重视。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周恩来就召集了紧急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晚上,国务院各部委落实了救援组织与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派出部队、医疗队和空军参与震区抢救工作;卫生部成立了临时办公室负责震区医疗队的派遣及组织工作;国家科委组织了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部、国家测绘局等单位的科学工作者赶赴震区,参加地震的科学考察工作。
3月9日21时,周恩来冒着余震,星夜赶到隆尧县,在听取了灾情及救灾情况汇报后,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救灾方针。3月10日下午,周恩来乘坐直升飞机到极震区白家寨公社白家寨大队视察和慰问,对闻讯赶来的人民群众发表了重要讲话,转达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震区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4月1日,他再次来到宁晋县东汪、耿庄桥、束鹿县王口、冀县码头李、巨鹿县何寨等重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查看伤员的伤势,了解灾后人民生活、生产情况。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亲临震区慰问,指导救灾工作。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于3月25日、26日两次来到宁晋县城和耿庄桥、巨鹿县城及新河县寻寨视察慰问。
地震后,邢台地委领导即刻分赴灾区调查灾情,指挥抢救。邢台地区各机关、学校的几千名干部、职工和师生,有的骑车、跑步奔赴救灾前线。北京、上海、山西、内蒙、天津和各兄弟专区闻讯后,纷纷派出医疗队赶来支援。北京军区部队、医院接到救灾命令,立即以战斗姿态,紧急集合,一小时之内全部出动。河北省委、省人委派出大批干部到达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救灾的达100多个单位,36674人,其中解放军官兵24411人,医务人员7095人,汽车881辆,飞机38架。
地处极震区的干部,从倒塌的废墟挣脱出来后,立即组织群众相互救援并向上级汇报灾情,争取援助。非极震区的党员干部主动地担负起自救互救的领导责任,迅速把幸免于难的群众组织起来,抢救遇难群众。被救出的群众不顾个人伤痛,也随即投入抢救行列。在抢救群众中,各级领导、党团员、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后,邢台地区有3万多伤病员迫切需要医疗救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派出的医疗队,星夜赶到震区。震后第二天,先后到达震区的医疗队达94个,医务人员7115人。为了便于统一指挥,3月9日成立了震区医疗卫生指挥部。10日,在6个重灾区建立了29个战地医院、35个手术点,并组织巡回医疗队,分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护工作。整个医疗救护工作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突击抢救。在设备缺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共抢救危重伤员2124人,做大小手术1198人次。震后第4天,转入正常医疗阶段,主要对伤员采取三级治疗的办法:轻伤员分散在各村就地治疗,医疗队定期巡诊;重伤员集中到战地医院或县社医院治疗;危重伤员外转到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治疗。震后第5天,调动了20多架直升机、700多辆救护车和卫生列车,向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等医院转送伤员3252名。震区医疗卫生指挥部调集750个帐篷,搭起了标准较高的防震简易病房,配备了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根据骨折伤员多的特点,指挥部在石家庄、邢台和邯郸三地组织了一部分骨科专家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对住院的骨折伤员进行复查,及时进行复位治疗。各医疗队除治疗伤员外,还抓了整修简易厕所,改良水源,用漂白粉消毒饮用水,开展三联疫苗注射和药物灭虱等防病工作,从而控制了疫病蔓延。
安排好灾后群众生活是救灾工作的重要一环。地震当天下午,邢台专署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做好稳定群众思想的工作;解决震区群众吃住问题,建立临时食堂,组织青壮年搭建临时防震棚,使群众有暂居之地,使老、幼、病、残有防寒栖身之处,把老、弱、妇、孤转移到安全地带;组织民兵挖掘被埋粮食、衣物等,运输救灾物资,维护社会治安。震后3天基本做到了一家一口锅,每人一个碗、一双筷子、粮食5-7.5公斤、煤10公斤。
地震后,全国各地都积极行动起来,支援受灾群众。成千上万的救灾人员和各种救灾物资带着中共中央的重托,带着人间真情,汇成一股强大的暖流,给灾区人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
为了解决群众的穿衣、被褥问题,地震的当天,商业部就调运了5万公斤棉花。邢台市南长街居委会组织了180人的市民服务队,为震区赶缝衣服、被褥。震后3天突击挖出被埋衣服、被褥17万件,再加上各地支援震区的衣服、被褥,使震区的防寒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1966年邢台地震后西藏人民给灾区送来了良种马匹
为了解决灾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需要,国家决定给震区拨款3000多万元,下拨木材3000立方米,用于震区农具修理。另外,从天津、石家庄、邢台等地抽调了一批技#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术人员,为灾区修理大型农机具和排灌机械,保证了春耕需要。震后灾区群众在大搞春耕生产的同时,还开展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整修,保证麦田灌溉。由于震区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全国人民的支援,当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收成。
省、地、县各级党委极为关注震区的住房问题,专门召开地震灾区建房会议,省委提出“简易上马,逐步提高”的原则,无论是轻灾区还是重灾区,当务之急是从修建简易房屋和维修加固旧房入手,解决群众当前的住房问题。简易房应当达到“四防”(防震、防潮、防雨、防寒)、“四有”(有门、有灶、有炕、有放东西的地方)。到5月底,全区标准简易房的修建基本完成。据统计,到5月7日,邢台、衡水、石家庄共建简易房84.6万间,修旧房11万余间,基本实现了人人有住房。[12]秋收之后,震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了修建永久性住房上来,中央和地方建工部门按照震区重建房屋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要求,首先作了试点,取得经验之后推广,保证了重建房的质量。仅一年,震区人民基本上住上了具有一定抗震性能的住房。
(二)唐山大地震和抗震救灾
唐山,地处幽燕,南傍渤海,北倚燕山,物阜民康,风光秀丽,享有“工业摇篮”、“乌金之城”、“北方瓷都”、“冀东粮仓”之美誉。然而,一场被称为“20世纪全球十大劫难之一”的地震灾难,在十几秒间,就把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化作了一片废墟,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伴随着强烈的地光和四面响起的巨雷般的地声,大地疯狂地颤抖起来。震撼世界的唐山大地震爆发了。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市中心的路南区,东经118°1',北纬39°38',震源深度为11公里,7.8级。整个唐山几乎都在烈度为11°的极震区范围内,面积约47平方公里。受灾最重的是市区铁路两侧,地面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地震的有感范围涉及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同日下午18点45分,滦县又发生7.1级强余震,使灾区人民雪上加霜。
唐山大地震使人民群众遭受到巨大伤亡。包括波及的京津地区在内,共震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轻伤而需要治疗者达36万人之多。地震造成7218家绝户,使3043人成为鳏寡孤独。震亡人员中,1.2万余人是外地临时来唐山工作、学习、开会或者探亲访友的人员。[13]
强烈地震给工农业带来极其严重的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元。唐山市工矿企业职工震亡2.6806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厂房建筑倒塌或遭严重破坏达97%;生产设备损坏率达56%,工矿企业全部停工停产。全区农田、水利破坏严重。陡河等3座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遭到破坏,小型水库损坏249座;大中型闸涵损坏110座;铁路、公路、电力、通讯、城市管道、市政设施等均遭到严重破坏。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极为关切。毛泽东从当年6月1日生病后一直卧床不起,说话都很困难。但他清醒时仍十分关心唐山震情,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都要亲自过目。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毛泽东哭了。[15]7月28日凌晨,中共中央、国务院立即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紧急会议,作出抗震救灾的重大决策。同时,派直升飞机巡视天津、唐山、丰南一带的灾情,并致电中共河北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号召灾区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向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上午10时左右,在获悉唐山地震的准确消息后,中共中央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成立了抗震救灾办公室,召开了铁道部、邮电部、水电部、卫生部、北京军区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当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紧急调集解放军部队、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兼程,赶赴唐山灾区。7月30日至8月7日,中共中央派出以华国锋、陈永贵、乌兰夫等为正副团长的中央慰问团,代表毛泽东、中共中央深入地震灾区进行慰问,具体指导抗震救灾工作。8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这是毛泽东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文件[16]。《通报》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努力做好支援灾区的各项工作。
为战胜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灾害,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救灾组织和领导指挥系统。7月28日当天,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等省委、省革委、省军区领导人即赶赴唐山地震灾区。7月29日上午,正式成立了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简称“省前指”),刘子厚任总指挥。“省前指”设在唐山机场,下设办公室、组织组、宣传组、行政组、工建交组、保卫组、医疗卫生组、物资组、建房组、农业水利组等办事机构。省直各部、委、办、局均由主要领导人带队,抽调干部千人左右,对口包干,各负其责,投入救灾斗争。会上,对抗震救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会议认为,灾害是毁灭性的,救灾工作量极大。首先要救人,运送伤员,掩埋死者,同时解决灾民吃饭、穿衣、喝水、医疗等问题;全省各地要立即运送药品、熟食、衣服、汽油、照明器材等。会议还决定,各地运来的救灾物资交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分配使用,救灾人员要由地、市统一指挥。
与此同时,国务院派出了联合工作组,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并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在省会石家庄市,建立了河北省抗震救灾后勤指挥部(简称“省后指”),其职责是完成省前指交办的任务。为有效地解决救灾物资问题,又专门设立了省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省前指”和“省后指”,形成了一个首尾连贯、协调一致的强有力的救灾指挥系统,保证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地震中,中共唐山地委9名常委中有6人震亡。幸存下来的地委领导很快组织了唐山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负责唐山地区所属各县的救灾工作。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中共唐山市委部分常委立即赶到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住处,召开了市委临时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由于市委机关房屋全部倒塌,指挥部便设在市中心的新华路西山口、人民武装部门前,在一辆大轿车上办公。指挥部作出的第一个紧急决定是发布第一号通告,号召全市人民团结互助,抢救被压群众。并通知所有机关干部立即到指挥部报到。第二个决定是通知开滦各矿迅速打开通往地面的备用通风口,抢救井下工人。第三个决定是迅速建立各区、各系统抗震救灾指挥分部和领导小组,并逐步建立指挥部下属各办事机构。在很短的时间里,从市到区到街道,以及各单位各部门都迅速建立起抗震救灾的领导机构,形成了全市性的、统一的救灾领导指挥系统。同时由市武装部组织恢复民兵组织,配合公安干警维护社会治安。
这样,一天之内,从中央到省、市,从县(区)到公社、街道、村庄、单位、部门都建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在万分紧急、极为艰苦的救灾工作中,发挥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作用。
在接到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命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中央和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单位立即行动起来,从陆地到空中,各路救援大军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灾区。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北京军区党委接到命令之后,立即组成前线指挥部并先于大部队赶到唐山,勘察现场,结合唐山市的地形特点、按部队进入市区的方位,分三大片部署“兵力”。接着,2.8万多名指战员、140多个医疗队、6500多台各种车辆,迅速开赴灾区。最先到达灾区的救灾部队是北京某坦克师。他们于7月28日11时30分,由西北方向进入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市区,并迅速开始了救援行动。
1976年唐山地震后人民解放军火速赶赴灾区
河北省军区的负责人于地震当日上午就乘飞机赶到现场,亲临救灾第一线指挥战斗。省军区党委积极组织力量,先后从机关及所属单位抽调干部和医务人员300余人,分赴唐山、丰南、遵化、玉田、柏各庄农垦区、汉沽农场等地参加抢险救灾,还从邢台、邯郸、石家庄3个军分区抽调百余名干部做后备力量。
煤炭系统接到抢救开滦煤矿矿工的命令后,抚顺、阜新、大同、阳泉、北京、徐州、峰峰等矿山救护队,乘飞机或汽车于地震当日就赶到了唐山。铁道部发出救灾命令后,沈阳、锦州、北京铁路局以及铁道兵立即派出抢修队,在地震当天就投入了抢修铁路的紧张战斗。卫生部要求各省组织医疗队的命令下达后,上海市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从56所医院中抽调了87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了50多个医疗队。山东省卫生局于地震当天上午10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省13个地区派出800多名医护人员,当晚赶到济南集合出发。
从7月28日到7月底,短短的4天之内,全国各地的支援人员已达15万人。其中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10万人,医护人员近2万人,工业、交通、邮电等部门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3万余人。各地派出的汽车达5000余辆。7月28日至30日,仅唐山机场就起降飞机874架次,运进救灾人员数千人、救灾物资数千吨。从四面八方赶到灾区的各救灾部队,争分夺秒,舍生忘死,抢救被埋压的群众,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
大地震时唐山市区被埋压的人约有63万。强震刚过,各单位、各部门幸免罹难的干部、职工,立即奔赴领导和工作岗位,迅速地组织起来,展开救人工作,形成了震后第一支救灾队伍。废墟下凄厉的呼救声、呻吟声刺痛着人们的心,他们攀登在废墟残楼之上、砖石瓦砾之间,焦急地呼唤着,拼命地扒挖着。一个从废墟中爬出来的人,决定了几人甚至几十人命运,而这几十个人又决定了另外数百人的命运。每片楼群、每条街道,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村庄,脱险的人们主动组织起来,有的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用赤裸的双手去扒、去抠、去挖,用赤裸的双肩去扛、去抬、去顶,奋不顾身地抢救着在废墟里挣扎、流血、窒息的亲人、邻居、同志、朋友。自救、互救活动为生命赢得了时间,唐山市区的居民和驻军及时救出了被埋压的80%以上的人,最有效地挽救了10万计的生命,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强震在一瞬间摧毁了人们的一切生存条件。因此,解决灾民的吃、喝、穿、住、行、医等问题成为各级党组织领导救灾工作头等重要的任务。震后,全市供水中断,“省前指”组织全省自来水管道抢修力量进行抗震夺水大会战,仅用7天就恢复唐山市最大供水厂――大洪桥水厂。到10月下旬,供水面积恢复到震前水平。为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省前指”在紧急动员省内各地市昼夜赶制烙饼、馒头、饼干等熟食运往灾区的同时,加快向灾区调运成品粮,并尽快恢复粮食供应网点和粮食加工厂。到8月中旬,遭受到地震破坏的108家粮食供应网点全部恢复营业。成品粮的加工能力到10月底已接近震前。全国各地还支援了大批炊事、饮食用具,使灾区人民的吃饭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为解决灾民的日常生活供应,“省前指”在唐山市区临时采取了实物供给制。从9月1日起,恢复了货币交换和正常的商品供应,结束了实物供给制,并及时调进大批生活物资,满足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为妥善解决灾民的住房问题,8月6日,“省前指”召开建房工作会议,制定了“发动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逐步完善”的建房方针,提出建房要做到防震、防雨、防风、防寒、防火,形式可以因地制宜。“省后指”积极协调各部、委、厅、局,调拨全省物资。许多省、市运来了大批建房材料,截至1976年10月统计,共运来杂木杆897万余根,油毡86.5万多卷,苇席262万件,草袋255万条,苇箔154万片,毛竹101万根。为了赶在天冷以前让唐山人民住进新房,人民解放军每天投入6万多指战员,同唐山人民共建简易过冬住房。截至11月15日,全唐山市共建过冬简易房35.1万间,按期完成了建房任务。入冬前,受灾居民从临时窝棚和帐篷里搬进了新建的“五防”简易住房。为了解决缺少棉衣、棉被的问题,中共河北省委从省内留成棉解决总量的1/3,中央调拨总量的2/3。国家还拨给购买棉衣、棉被的救济款840万元。这样,使灾区人民在冬天都穿上了棉衣,盖上了棉被。同时还千方百计地解决了取暖用煤以及炉具等问题,使灾区人民安全度过了震后第一个冬天。
强震过后,大量伤员遍布灾区城乡,且伤情严重而复杂,受到死亡的第二次威胁,亟待抢救治疗。据不完全统计,震后唐山地区和唐山市不同类型的伤员总数达70.36万人,重伤员达16.49万人,其中唐山市为10.39万人,62%的重伤员集中在唐山市。按照中共中央抗震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务院所属有关部门及各省、市迅速派出医疗队,携带大批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帐篷等,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在6天之内,上海、山西等11个省市共派来138个医疗队1.04万人;北京、济南、沈阳、昆明军区和各军兵种先后派出100个医疗队、5000名医护人员。为统一调度各方面的力量协同作战,“省前指”设立了医疗卫生组,唐山地市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也设立了相应的组织。各级医疗救护指挥机构根据灾情轻重,对各地赶来的医疗队做了有组织的安排。在很短的时间内,整个灾区形成了一个医疗救护网络,救治活动有领导有组织地展开。截止到9月初统计,共救治伤员1500万人次,其中危重伤病员15.6万多人次。
中共中央考虑到河北省已经负担很重,更考虑到要使重伤员能得到良好的进一步治疗,于是做出了将重伤员外转治疗的重大决策。为此,“省前指”设立了转运伤员的专门机构,并决定在石家庄、保定、邢台、沧州等市的车站成立接待站,做好伤员的接待、慰问工作。并根据过去战争年代的经验,在各中转站设立了兵站医院,临时集中、收治、转运伤员。在整个外转重伤员的过程中,先后动用飞机474架次,空运伤员2.07万人;火车专列159列,转运伤员7.28万人,共外转伤员10万余人。这些伤员分别转送到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安徽、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省市及本省医院进行治疗。截至1977年2月底,共从外地接回伤员7.269万名。还有一部分外转伤员于1977年10月被送回河北省,分别安排在石家庄、承德、邢台、衡水、沧州等地区疗养。
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体现在物质、精神、人力的各个方面,涵盖了唐山人民的生产、生活、救灾、医疗、防疫、抢险、恢复重建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一方有灾,八方支援”的动人场面。写信寄物捐款的有工人、农牧民,有教师和学生,有解放军战士,有远离祖国的海员、驻外使领馆人员,有侨居海外的华裔学生、白发苍苍的老人等。他(她)们寄来的不只是慰问信、款、粮、物,更重要的是寄来了深厚的关爱之情。很多邮件没写寄件人的地址和真实姓名,而是写着“共产党员”、“普通一兵”、“雷锋的战友”、“公社社员”,等等。许多信件的封面、背面和汇款单简短附言里,写上了对灾民的鼓励、希望和嘱托。据悉,在唐山地震后,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也纷纷发来了慰问电,并表示支援,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末期,在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原则的形势下,拒绝了国际援助。
强烈地震使城乡的生活和医疗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震后第3天,部分地区出现了肠炎和痢疾,并迅速蔓延开来。一周时间,使发病率达到高峰,震区面临着瘟疫的严重威胁。“省前指”把防疫灭病作为抗震救灾的三大任务[17]之一,建立了防疫领导小组,制定了《防疫工作计划》。随后,唐山地、市、县、区、公社和参加救灾的各部队也都普遍建立了相应的防疫组织,落实防疫措施。从8月5日开始,江苏防疫队123人、甘肃120人、黑龙江121人、宁夏76人、上海15人、辽宁141人、广东100人、卫生部25人、河北省526人,共1247人赶到灾区。与此同时,5万多件防疫器材、400多吨防疫药品、100多万份疫苗从祖国四面八方源源运到唐山。一场有组织有领导的规模巨大的防疫灭病活动在整个灾区展开了。由于措施得力、防治及时,大灾之后疫情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比正常年份下降。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人间奇迹。
在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救灾部队为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有1000余名指战员负伤或献出了生命,共救出被埋群众1.64万人。同时,广大指战员还奋力抢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到10月底,共挖掘和清理仓库、商店近400个,抢救出各种物资价值8.9亿多元;清理粮库近30个,粮食1100多万公斤。有力地促进了唐山抗震救灾和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罕见的天灾几乎将一个现代工业城市夷为平地。当时西方某些新闻媒介曾预言:“唐山从地球上消失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大无畏精神的唐山人民,没有被强震吓倒和压垮,在全面恢复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城乡基础设施,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迅速开始了城市重建工作。在中共中央和中共河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历经10年重建、振兴之路,1986年7月28日在唐山召开的纪念抗震10周年大会上宣布:唐山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一个崭新的新唐山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创造了人类抗震斗争史上的奇迹。1990年唐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这是中国荣获此奖的第一个城市。1996年4月16日,在唐山抗震救灾2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唐山亲笔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科学地概括了在那种特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特殊革命精神,是对唐山人民在毁灭性的灾难面前没有被吓倒、被征服,忍受着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伤痛,在中共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奋力抗震救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最高褒奖。2006年7月28日至29日,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唐山视察,向唐山抗震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馆,视察了震后重建的居民小区。胡锦涛还亲切接见了唐山抗震救灾模范人物和新唐山建设劳模代表,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胡锦涛对他们说,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你们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建立了功勋。在建设新唐山的过程中,你们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促进唐山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大家保持荣誉,再接再厉,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唐山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抗击自然灾害的五点启示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18]在大灾大难面前,河北各级党组织临危不惧,果断应对,经受住了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严峻考验,在一次次取得抗灾救灾胜利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为今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是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争取救灾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对灾区人民的物质方面造成重大损害,更为重要的是灾区人民的心理受到严重创伤,失去亲人朋友、失去家园、生活无望、前途迷惘的痛苦普遍存在,而且互相影响和感染着,一些心理脆弱的人甚至做出一些过激和不理智的行为。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对救灾工作的正确领导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当1976年震撼世人的唐山大地震突然降临后,幸存者一爬出废墟,几乎所有的人第一个念头就是“找党”,赶紧向中共中央报告。他们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自己于水深火热,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的“再生父母”。每一次灾害发生后,中共中央都把救灾工作当做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冒着生命危险,迅速深入到灾区,领导指挥救灾和重建工作。特别是深入到灾民中和医院里,与灾民谈心,看望伤员,给灾区人民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支持,使他们对灾后重建充满信心,并对自己的将来充满希望。另外,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进行慰问和指示,也给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起到示范作用,促使他们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真正肩负起指挥救灾工作的责任,采取所能采取的一切措施,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手段,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只有这样做,才能让灾区人民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与他们是心系一处、情连一线。总之,一场灾难可以使一个执政党垮台,也可以使一个执政党更加成熟、更具威信,关键要让人民看到这个执政党和政府的行为是否让人感到温暖、感受到力量和希望。
(二)各级党委、政府及时果断的组织领导是抗灾斗争取得胜利的基石
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多为突发性事件,毁灭性极大,而应急的准备工作相对不足。这就要求事发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组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灾害的发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防止灾害的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努力减轻和消除其对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进一步的损害。而迅速建立起一套统一的、高效权威的抗灾救灾组织和领导指挥系统,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河北在抗击1956年、1963年、1996年大洪水的斗争中,都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领导组成的防汛救灾指挥部,地、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指挥系统。各级领导分工负责,统一调度,统筹安排,组织领导了一次次波澜壮阔的抗洪斗争。1966年邢台地震后的第二天晚上,河北省即成立了以部队为主的党、政、军联合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灾情调查、抢救力量的组织调配、伤员的医治外运、运输工具的统一指挥、救灾物资、药品的分配及宣传、教育、治安等工作。各受灾地区、县也相应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灾情上报、救灾物资的申报、转运、分发、灾民安置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刚过,中共唐山市委就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迅速建立了各区、各系统抗震救灾指挥分部和领导小组,形成了全市统一的救灾领导指挥系统。中共唐山地委也很快组成了唐山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负责唐山地区所属各县的救灾工作。在获悉唐山地震的准确消息后,中共中央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成立了抗震救灾办公室。第二天上午,在唐山机场和石家庄市分别成立了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河北省抗震救灾后勤指挥部。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很快形成了极有权威的救灾指挥系统,在非常时期,在万分紧急的救灾工作中,发挥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作用,保证了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人民解放军是抢险救灾的中坚力量
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把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在河北每一次重大灾害发生后,行动最迅速、冲在最前面、最具有战斗力和纪律性、承担最危险抢险任务、不惜牺牲生命的都是人民子弟兵。他们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勇挑重担,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子弟兵在战斗。在保卫水库、大堤,在抢救被围困的群众中,他们义无反顾,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传诵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灾区人民对人民解放军普遍有着一种特殊感情,这种感情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原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曾深情地说:“大灾当头,只有靠解放军了!”事实证明,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保持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坚强柱石,也是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中坚力量,是“最可爱的人”。
(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看似一句普通、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有时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多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河北人民,更能体会到这8个字的分量。无情的灾害使灾区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但同时,灾区人民又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全国人民给予的“血浓于水”的深情。1966年邢台地震后,为了解决灾区牲畜缺少的突出问题,西藏自治区支援了300匹耕马,由5名藏族同胞经过1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运到邢台。内蒙古自治区抽调干部,从各牧场挑选了3000余头牲畜,4月底全部送到灾区。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为了使大批重伤员得到更好的治疗,中共中央决定将重伤员外转治疗。各省市都非常重视,立即行动,成立指挥部、接待站,他们把灾区送来的伤员,看作是“党中央送来的客人”,提出“送多少,接多少;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接”。据统计,辽宁、安徽、河南、山东、吉林、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省市共接收伤员10万余人,他们把救治伤员看作是自己的崇高天职,是中共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治愈率。在空前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的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可以说,没有全国各族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无私奉献和援助,洪水不可能退得那么快,唐山的重建恐怕也要推迟多年。
(五)提高全社会忧患意识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类无法阻挡的自然大灾难,留给人们应对的空间相对要小。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诸多的社会因素,因而,防灾救灾不仅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平时,人们几乎很少想到灾害问题,一些决策者也只顾眼前或局部利益,往往导致或加重灾害的发生,如乱垦滥伐、陡坡垦植、围湖造田、与水争地、污染水源、过量开采地下水,等等。而当灾害一旦发生,平时缺乏防灾救灾科学知识的社会大众,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各种迷信、谣传、对政府的不信任会广泛蔓延。所以,通过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忧患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的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但是一些单位和个人的水患意识不强,麻痹思想依然严重。因此,增加水患意识,克服对洪水的麻痹侥幸心理,大力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方面既有过深刻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63年大水以后,按照毛泽东发出的“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河北人民大搞水利建设,集中治理海河,初步建立起防洪工程体系,在抗洪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1963年滹沱河北大堤决口3处,洪水直扑天津市区,南堤全线溃决,冀中平原一片汪洋;而1996年在上游洪峰流量比1963年多42%,两堤多处出险的情况下,确保了南北大堤的安全,仅此一项效益就收回了建国以来国家对河北的全部水利投资。[19]李鹏在视察后充分肯定说:“河北的治水成效是显著的”。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马友智执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实录》,第10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实录》,第15页。
[4]《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5]《河北省根治海河运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6]《河北省根治海河运动》,第7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实录》,第69页。
[8]《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实录》,第70页。
[9]《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实录》,第71页。
[10]《邢台地震对策及其社会学研究》,地震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中国震例(1966―1975)》,地震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11]《邢台地震与抗震救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2]《邢台地震与抗震救灾》,第24页。
[13]《凤凰从火中再生――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14]《凤凰从火中再生――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第35页。
[15]《毛泽东传》(1949―1976)下,第1783页。
[16]《毛泽东传》下,第1783页。
[17]三大任务是:工农业生产、安排群众生活、防疫灭病。
[18]2003年6月17日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从灾难中学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实录》,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