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历程
"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历程
进入20世纪末,继IT产业之后,世界光电子产业勃然兴起,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最新前沿领域。湖北省武汉市的决策者们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胆识,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努力实现重点跨越。2000年5月,省、市领导作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决策。2001年,原国家计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武汉?中国光谷”充分发挥区域科教优势,整合国内外资源,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之路,抢占全球科技领域的“制高点”,用光的速度演绎新的辉煌,实现了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实现企业总收入由2000年的25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750亿元,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213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565亿元,净利润由2000年的23.2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12亿元,企业实际上缴税费由2000年的14.7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86亿元。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产业、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与信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一个蓬勃发展的集产业、居住、商业、文化、休闲为一体、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化、山水园林式的科技新城正逐渐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一、决策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一)战略突破:举全省之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20世纪末期,世界各国新技术及其产业竞争的焦点从微电子产业转向光电子信息产业,美国实施了“激光核聚变计划”,并在亚利桑那州的亚利桑那大学建立了“美国光谷”,德国推出了“激光2000计划”,英国制定了“阿维尔计划”,法国积极筹建“光电谷”,日本实施“激光五年计划”。发达国家都力求抢占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高点,从而获得新世纪竞争发展的主动权。
面对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武汉市的一批专家学者多次提出建议,希望不失时机的在湖北和武汉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00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许其贞、刘善璧等几位政协委员提出了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提案,被列为1331号提案。5月7日,湖北省科协主持召开座谈会,周济、李德仁等6名在汉院士、专家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写信建议,请求批准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
专家学者们的建议,引起省委、市委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和武汉市的领导高瞻远瞩,认为我们完全能够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实现战略突破,促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抢占全球高技术产业制高点,并由此带动湖北省和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真正体现了湖北的优势和特点,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之机,举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推动这一重点产业工程。
2000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依托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5月8日,省委、省政府主持召开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筹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宣布成立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领导小组,由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任组长。2001年3月,科技部正式批准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基础,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同意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进一步确认了“武汉?中国光谷”作为光电子产业“国家队”的地位。由此,“武汉?中国光谷”进入全面建设的历史阶段。
(二)二次创业:开辟“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新起点
到2001年,国家高新区建设十年来,始终高举创新的旗帜,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都在60%以上。然而,这只是完成了初创阶段的基本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还很小,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很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激烈、更加充满挑战的环境,高新区正面临着新经济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同样也面临着二次创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转折。
2001年9月,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所在城市市长会聚武汉,重温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题词,和江泽民同志“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园区”的著名论断,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建设高新区,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措施。在这次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作了题为《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开拓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新局面》的讲话,提出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新思路:“十五”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高新区建设要实现五个转变: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完善新技术孵化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健全公共创新服务体系,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软环境转变;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产业发展规模由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从局部的改革向全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
时不我待,“武汉?中国光谷”迅速迈开了“二次创业”的步伐,亮出“国家队”的风采。2001年10月,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召开了第六次会议,“二次创业”成为会议的主旋律。光谷将以谋划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抓好长飞7期扩建等25个重点项目建设,大学科技园等8大园区建设,集中建设一批国债重大项目,全力引进新项目,在未来几年培植一批销售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充分发挥光谷的产业集聚功能,开辟“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新起点。
(三)苦练内功:从容应对全球IT产业寒流
2001年初,一直以超常规速度发展的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突然大幅调整,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光电子生产厂商产值出现40%左右的下降,光电子市场全球疲软。受到国际市场的剧烈冲击和国内电信业分拆重组的双重影响,我国光电子产业进入低迷期。
面对全球IT产业调整,“武汉?中国光谷”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把调整当成机遇,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省委、省政府确定对光谷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决定,省、市各相关部门都要采取措施,强化服务,狠抓落实,竭尽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罗清泉调研光谷时强调,当前一定要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克难奋进,坚持以发展光电子产业为重点,从技术、体制、产业、环境和人才方面再创新的优势。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领导小组在2002年初就确立了光谷“项目年”的发展思路,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一主线,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和新项目建设。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光谷的一大批企业苦练内功,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坚持扩大销售不动摇;新增资金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长飞公司相继实施了6期和7期光纤扩产项目,武汉邮科院投产了300万公里的多模光纤项目,烽火网络公司的宽带IP接入设备、长通公司的可录光盘项目、凡谷电子的CDMA天馈系统等项目向纵深推进,NEC移动和多普达公司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支持,推出了多款新型手机。
2003年,光谷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光电子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了40%,实现科工贸总收入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出口创汇2亿美元,增长67%;引进外资2亿美元,增长1倍;引进内资14亿人民币,增长27%。在全球IT产业下滑,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锐减的情况下,光谷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四)审时度势:打造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20世纪末,东湖高新区抢抓全球光电技术与产业突破性发展的机遇,发挥高新区光电子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建设“武汉?中国光谷”,赢得了发展先机。如今,世界科技发展与经济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全球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生物产业加速形成,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世界科技发展和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趋势,要求光谷在“追光”的同时,面向世界寻求新突破,超前布局新产业,抢滩21世纪世界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全球范围内生物产业的兴起无疑成为光谷的重大机遇。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认为“追光”和生物产业“抢滩”,都是以世界的眼光,把握全球高新技术发展趋势,遵循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促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是选择战略性、最具潜力的产业,努力实现重点突破,推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国科发计[2009]51号)批准同意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这是继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来,光谷建设的又一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
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光谷做大做强生物产业,抢占生物产业的制高点,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发展,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省委常委张昌尔,武汉市市长阮成发等领导先后多次调研光谷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听取基地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2008年8月,省委书记罗清泉调研光谷时提出,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推进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必须落实解决好科学规划、生物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创业中心、技术支撑、投融资平台、资源整合、工贸联盟、园区配套、组织保障等10个问题。2008年9月,在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省委常委、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张昌尔指出,要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尽快把我省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光谷人的努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将成为继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支柱产业和又一个千亿元的产业。
(五)抢抓机遇:争当“两型社会”建设排头兵
300多年以来的工业化革命,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经济腾飞,同时,也造成人类社会所处生态环境的空前破坏。目前,全球各主要国家都在进行深刻反思,总结现有发展模式中的弊端,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至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改革试验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综合性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并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国务院的批复体现了中央对湖北加快形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殷切希望,为加快城市圈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使湖北省、武汉市进入全国新一轮改革试验的最前沿。
高新技术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产业,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的光谷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胆先行先试,走在全国改革的最前沿,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省委书记罗清泉在调研光谷时多次指出,光谷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两型社会”建设要和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光谷要争当“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强调,光谷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
按照省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有关精神,光谷始终坚持创新在前,实践在先,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两型产业”发展路径,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争当发展方式转变的排头兵,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
二、“武汉?中国光谷”腾飞的脚步
“武汉?中国光谷”作为地区经济、科技发展的热点区域,自2000年启动建设以来,重大事件层出不穷。一批具有地区影响、行业影响的标志性事件,见证了光谷腾飞的脚步,推动着光谷快速发展,展示着光谷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企业孵化器建设不断加强,掀起科技创新创业的热潮
从1987年,中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开始了孵化器事业的实践探索,此后的20多年,光谷建成了光谷创业街、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软件园等大批孵化器,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科技创业企业孵化体系,培育孵化了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凯迪电力、山特索道、凡谷电子等上市公司均毕业于光谷的孵化器。
光谷的孵化器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独特的模式。武汉东湖创业中心首创的产权式孵化器商业模式,通过“创业中心开发、投资人所有、孵化企业使用、创业中心管理和提供服务”,为社会资金提供了参与孵化器投资、分享地区经济增长收益的机会。光谷还设立了专项资金,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创意产业、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湖北省青年创业等专业孵化器建设,这些专业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优质的孵化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掀起了光谷科技创新创业的热潮。到2008年底,光谷的孵化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突破1000家,已孵化科技项目2000多项,毕业企业1000多家。
武汉留学生创业园
(二)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的结合
武汉是一个大学云集、人才荟萃、科技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城市,怎样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学的科技资源,促进光谷的发展,带动武汉经济振兴,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光谷建设以来,采取了技术转移、产学研互动联合等种种办法,转化大学的科研成果。2001年,光谷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正式获得科技部、教育部的批准。到2008年,光谷大学科技园建成面积35.4万平方米,累计毕业企业96家;在孵企业136家,在孵企业总收入3.6亿元。通过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探索出科技成果在校园研发、在高校周边孵化、在科技园产业化,再到高新区规模化发展的“四级跳”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链。光谷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家培育的重要载体。
(三)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提升了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全球竞争力
武汉是中国光纤通讯技术的发源地,拥有全国首家光纤通讯技术工程中心和第一个国家激光工程中心,光电子领域的科技力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同时,东湖高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产业优势,产业集中度在全国独树一帜。其中,武汉邮科院率先在全国开通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长飞公司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在东湖高新区建设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利于国家从政策、资金予以支持,可以举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促进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组与扩张,形成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示范效应,促进我国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经过8年的建设,光谷光纤光缆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为50%,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到12%;光传输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武汉激光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到国内的50%左右,拥有激光加工和医疗设备市场的半壁江山。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光谷的特色产品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了话语权。
武汉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四)建设国家光电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了光谷的自主创新体系
2003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准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依托光谷、省部共建、资源整合、区域创新”的方针,定位于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科研基地,光电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创新基地,光电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光电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
光电国家实验室自筹建以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光谷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共承担973首席科学家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973课题9项,主持和参与863计划项目5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6项,主持国家支撑项目1项,参加国家支撑项目2项,项目总经费约为5.56亿元。获批发明专利82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9项。2006年11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顺利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的国家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可行性论证。
(五)富士康项目的建设,助推“武汉?中国光谷”成为国家重要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2006年12月,光谷与富士康公司签订了首期投资10亿美元,建设富士康(武汉)科技园的协议,重点建设电脑、数码相机、半导体照明、软件等项目。2007年4月,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奠基,2008年5月一期项目投入试生产,11月全面投产。2008年5月,富士康第二期项目开始建设,重点建设软件基地、研发中心等项目。到2008年底,富士康一期已累计生产数码相机160万台,电脑组件80万台(套),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入驻各类员工近8000人。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商,其代工客户包括戴尔、惠普、诺基亚、摩托罗拉、苹果、索尼、奥林巴斯等世界领先的厂商,富士康通过代工同全球IT行业的主要跨国公司一起,主导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方向。富士康入驻光谷后,将打造世界级的光机电研发与生产基地,带动光谷的消费电子产业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对改善光谷的产业结构,巩固光谷的优势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中芯国际项目的建设,促进光电子、微电子的有机结合,为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武汉?中国光谷”自成立以来,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少芯片制造业,制约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发展。引进和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光谷多年的梦想。
2006年6月,光谷成功引进了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8年4月25日,中芯国际投片试运行,6月4日首批产品经过初步检测,良率平均达78.5%,最高达92.6%,处于世界领先水平。9月22日,芯片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网络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信息存储。预计2009年达到量产后每月1.5万片芯片,年产出50亿至60亿元。
中芯国际项目既是光谷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和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这一项目的引进为促进武汉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新的增长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的引进与建设,将有力推动“武汉?中国光谷”移动通信、光电显示、数字电视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光谷产业规模的壮大。
(七)建设武汉“国家服务外包基地”,打造“世界办公室”
2006年12月,东湖高新区被商务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从此,“武汉?中国光谷”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光谷加快了光谷软件园建设,完成40万平方米办公用房建设,入驻企业100多家,EDS、IBM、微软、群硕、法国电信、博彦、软通动力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迅速在园区集聚。预计到2010年武汉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总收入将突破450亿元,从业人员将达到10万名。
东湖高新区被国家认定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对光谷承接全球软件外包、国际研发转移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将有效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大光谷的国际化合作力度,促进光谷的技术劳动资源转化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资源,提升武汉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资产管理、客户关系和营销等多个领域的竞争力,将“武汉?中国光谷”打造成为“世界办公室”。
(八)建设光谷金融港,抢占产业价值链最高端
2007年,“武汉?中国光谷”启动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2008年9月,光谷金融港项目奠基。光谷金融港项目规划用地1600亩,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0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吸纳8―10家金融机构设立综合性后台中心、30家专业后台中心和100家配套服务外包企业,新增10万就业岗位。目前,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交通银行全国客户服务中心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已先后落户光谷,并投入运行,总投资达 5亿元。交通银行拥有13项功能的全国综合性营运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天风证券公司总部已迁至光谷,并将在光谷建设全国性数据中心和研发中心。
经过5―6年的开发建设,光谷金融港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光谷金融港将凭借武汉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通讯、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集群――金融信息服务业,成为“武汉?中国光谷”又一支柱产业,使武汉成为我国中西部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国际知名的现代金融服务产业园区。
(九)建设光谷生物城,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支撑光谷可持续发展
2007年6月,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武汉?中国光谷”成为基地核心区。2008年11月8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九峰)创新基地开工奠基。这标志着“武汉?中国光谷”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建设宣告全面启动。按照基地发展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100亿元,建设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光谷生物城。
光谷生物城建设将分“三步走”:到2010年前,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力争在2010年实现生物产业产值200亿元,聚集生物企业200家;到2018年,实现生物产业产值420亿元,聚集生物企业400家,跨国公司20家;到2020年,实现生物产业产值1000亿元,聚集生物企业600家,完善生物产业群落,把生物产业打造成与光电子信息产业齐名的又一千亿元产业。
(十)打造“光博会”品牌,推进国际化进程
2002年6月18日,“武汉?中国光谷”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截至2008年,光谷已成功举办六届“武汉?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
目前,“光博会”已升格为国家级大型科技展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和湖#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成为我国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品牌展会。2008年4月举办的第六届“光博会”,共有国内外307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展位数达502个;共签约31个投资项目、11个产品交易项目,总金额达17.68亿人民币。“光博会”与由国务院侨办、湖北省暨武汉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华创会”(即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一起推进了光谷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进程,构筑了“武汉?中国光谷”“引智引资”的重要平台。
三、“武汉?中国光谷”的辉煌成就
“武汉?中国光谷”作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一)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
光谷自成立以来,经济上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2008年,光谷实现工业总产值1565亿元,同比增长36%;完成企业总收入1750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3亿元,增长31.2%;出口创汇5.5亿美元,增长19.72%(见表1)。
(二)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武汉?中国光谷”追踪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通过自主创新和重大项目引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抓特色支柱,抓发展前沿,抓产业高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光通信产业稳步发展,夯实了在行业的领先优势。经过9年的发展,“武汉?中国光谷”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光谷作为“国家队”,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2%;光传输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10%;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2008年,光通信产业实现总收入249.4亿元,同比增长36.45%。
积极拓展移动通信产业,3G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烽火科技和湖北移动正式签署了合作及采购协议,全面启动我省3G网络建设。普天集团在中国移动TD二期招标中中标武汉、石家庄和昆明等城市,其中武汉市场中标额超2亿元,份额达60%。此外,多普达、凡谷电子、华工正源、众友科技等企业已在3G基站、直放站、终端、检测仪表、光电器件等领域全面提供产品,形成了完整的移动通信产业链。2008年,移动通信产业实现总收入158.4亿元,同比增长28.5%。
加快壮大激光产业,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光谷拥有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华工激光研制的25W脉冲光纤激光器、100W连续光纤激光器,已通过成果鉴定,打破了发达国家垄断格局。华工、团结激光重组后,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激光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2008年,激光产业实现总收入25.4亿元,同比增长12.3%。
集成电路产业和消费电子产业形成了新的增长点。2006年,光谷成功引进了中芯国际12英寸90纳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项目。同年,富士康集团在光谷投资建设其全球最大的光机电研发和制造基地。如今,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按期投产;富士康一期已建成完工。这两个重大项目的顺利投产,使“武汉?中国光谷”的集成电路产业和消费电子产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未来将形成千亿元的产业规模。
紧盯世界产业前沿,超前布局发展生物产业。2007年,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2008年,湖北省成立了领导小组,武汉市成立了建设管理办公室,光谷启动了规模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近百亿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生物产业基地将优先发展以生物服务外包、生物制药为主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以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农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医疗器械和化学药制剂为主的规模产业,超前布局以生物信息及生物能源为主的国际前沿先导产业。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形成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成为湖北省的又一大支柱性产业。
大力发展能源与环保产业,加快推进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PV)项目建设。凯迪公司正致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环保企业,投资30亿元的生物质能源项目已全面启动。国测诺德、709所、云鹤风电等风电产业项目进展顺利,中冶南方冶金装备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建设,中钢天澄公司的生产基地已正式投产。迪源光电、华灿光电、元茂等公司LED项目的一期工程均已投产,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珈伟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一期投产,日新科技光伏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其国内最大的“1.2兆瓦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并网发电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被列为科技部、建设部和财政部资助项目。2008年,能源与环保产业实现总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31.5%。
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武锅、武重、长动等企业搬迁改造工程进展顺利,船舶配套工业园、武钢高科技产业园、中冶南方机电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实施。2008年7月,武汉重型机床、武汉锅炉和中国长江动力组建成立武汉重工集团,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光谷在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并将带动整个武汉的装备制造业跨入千亿元的台阶。2008年,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总收入319.4亿元,同比增长38.6%。
加速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光谷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IBM、EDS、微软、英特尔、西门子、简伯特和日本NTT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入驻。同时,方正国际、联想软件、纬创软件、软通动力等国内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也已将研发中心设在武汉。招商银行后台服务中心,交通银行客服中心、太平洋信用卡后台中心等落户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孵化中心建成开业,已入驻80多家企业,动画片总制作能力达每年25000分钟。光谷的高新技术服务业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软件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高新技术服务业完成总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35.4%。
(三)重点企业成为发展的领头雁
在“武汉?中国光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注册企业6家,到2008年底,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132家。其中,年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4家,过10亿元的企业22家,过亿元的企业153家,规模以上企业720家。NEC、蒂森克虏伯、诺基亚、住友、IBM、EDS、富士康等2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光谷投资兴业;烽火通信、凯迪电力、华工科技等20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是中国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长飞光纤光缆、烽火科技、中冶南方、凯迪控股等企业已成为光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四)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动力,科技新城面貌日新月异
光谷初步建设起多层次的自主创新体系。目前,已集聚国家实验室 1个,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部属实验室4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企业建立研发机构460多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万多人。
形成了完善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光谷的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子企业信息协同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投入运行;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激光电子产品检测服务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品安全评价中心、文献共享平台、投资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正抓紧建设;新建扩建了烽火通信电子加工公共平台、数字通信设备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和武汉动漫公共制作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设。武汉邮科院联合其他机构组建了光纤接入(FTTX)产业联盟;武汉高科控股作为主席单位成员参与制定国家高清光盘系统格式标准,并开始组建中国高清光盘产业推进联盟;“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发展会员达到32家,服务外包产业联盟成员单位达到18家;光谷成立了3G产业联盟,引导烽火科技、普天、多普达、凡谷电子等3G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配套、分工协作、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强合作,有效发挥产业联盟协同效应,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实力。
自主创新取得一批新成果。2005年,烽火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出了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跑得最快的光传输系统,该系统1秒钟内能传输1000部DVD,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这项技术;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提出的“光纤链路测试方法”技术标准和烽火科技公司提出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标准垄断。2006年,长飞光纤光缆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纤拉丝炉正式投入使用,能将直径150毫米的光纤预制棒拉出2000公里长的一根光纤,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华中数控自主研制的“华中I型”数控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制造装备用上了“中国脑”;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和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共同封装出1500W超大功率LED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功率的人工光源。
“十五”期间,光谷企业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光通信领域80%的重点课题,专利申请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光谷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创建区”。截至2008年底,光谷的专利数已达1.3万多件,其中发明专利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0%以上,拥有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多家。如今,自主创新已成为光谷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中国光谷在全球光电子产业分工中,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武汉?中国光谷”高标准编制了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科技新城建设,实现由建设产业基地向构筑科技新城的转变。2005年以来,累计完成园区基本建设投资199.1亿元,完成100多项重大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光谷先后兴建了关东科技工业园、关南科技工业园、武大华软软件园、华工科技园、海外学子创业园、南湖高科技农业园、光谷软件园、动漫产业园、佛祖岭产业园、富士康武汉科技园等一大批重要的科技工业园区,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新建、续建道路190多公里,已建成高新大道、光谷大道、光谷一路、光谷二路、楚雄大街、珞瑜路、南湖南路、珞狮路、民院路、关山一路、关山二路等主干道,形成了光谷“六横六纵”的骨干路网;成立了高新区供电公司,完成了大周湾、流芳、中芯国际、富士康等变电站、开闭所、供电专线的建设,保证了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全长34公里的中水排江工程已经建成,解决了光谷重大项目工业废水处理后的排放问题。新建和改造绿化面积215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光谷的生态环境。同时,光谷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社会功能项目,建设了光谷同济医院、省人民医院东院、光谷实验中学、国际枫叶学校、光谷大洋百货、华美达光谷酒店、光谷步行街、光谷体育馆、国际化标准公寓等,为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以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为基础,以创新服务为特色,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的科技新城初具规模。
(五)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多年来,光谷一直非常重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光谷的资本市场已形成蓬勃发展之势。截至2008年底,光谷上市公司达到20家,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1/3左右,武汉市的半数以上。从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达到131.3亿元,其中股票融资108.1亿元,债券融资23.2亿元。
为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光谷成立了“促进企业上市办公室”,为企业上市服务,服务上市企业;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企业改制上市构筑绿色通道;对区内1000多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确定光迅科技、国创新材料、华中数控、高德红外等15家企业为第一批上市后备企业。
光谷积极推动券商、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以及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到高新区开展上市融资、投资咨询、财务及法律咨询服务等业务。2006年12月29日,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成为光谷企业实现产权交易、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交易、中小企业投融资、股权质押和创业风险投资通道为一体的重要的科技产权交易平台。2008年,天风证券公司成功控股北方期货公司。截至2008年底,光谷的风险投资机构达到31家,IBM雷诺基金、IDG(国际数据集团)、红塔投资、清华控股、联想投资、中盛投资、上海博润投资、上海亚创投资、深创投等国内外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已在光谷广泛开展项目考察和投资业务。
(六)招商引资工作成绩卓著
光谷抢抓国际资本向国内聚集、国内外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了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光谷。
2000年,光谷的三资企业数为406家,累计利用外资4.0亿美元。2008年,光谷的三资企业数为703家,比2000年增长173%,累计利用外资30.3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758.7%。
在重大项目的引进上,光谷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6年,光谷先后引进了中芯国际芯片项目和富士康项目,拓展了光谷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2008年,投资40亿元的武汉天马第4.5代TFT项目正式奠基,实现当年策划、当年洽谈、当年落户、当年开工,开创了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建设的新纪录。同时,一大批战略性产业项目的引进,推动了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领域不断丰富,促进光电子信息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了光电子、微电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重发展的局面。中芯国际、昊昱、盘大、华瑞等芯片制造、设计和封装项目的落户延伸了集成电路产业链。迪源、华灿、元茂、光谷电子等项目的入驻丰富了LED产业链。富士康、消费电子工业园等项目的引进完善了消费电子产业链。
(七)创新文化初步形成
大力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互动联系,积极促进高校文化、院所文化、园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使敢于创新的人受到尊重、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创新失败的人得到宽容,对于陷入困境的企业或创业失败的企业家,形成了“只可惜、不可怕、不可耻、不怕别人瞧不起、总结经验重头再来”的创业文化氛围,使创业者、企业家、科学家在光谷内都能充分展示才华,得到充分发展。
(八)“两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
光谷按照全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有关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争当“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光谷成立了“两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形成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方案及工作目标。
2008年,光谷全面完成了《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绩效工作目标考核实施办法》(武综改办[2008]3号)中3大项6小项的绩效目标任务。积极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支持“两型产业”发展,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市科技创新投资公司分别与深创投、硅谷天堂、华工创业及上海融昌资产管理公司等四家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了首期规模为6亿元的4个子基金。中国证券业协会及科技部火炬中心表示将继续大力支持光谷成为首批新三板扩大试点的高新园区,争取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光谷联交所已正式开展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排污权交易试点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已准备就绪。凯迪公司生物质能项目、中冶南方冶金装备技术改造项目、中钢天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日新科技光伏产业园项目、国测诺德风电产业项目等一批重点企业的“两型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四、展望“武汉?中国光谷”
(一)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各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外部需求明显减弱,企业融资十分困难。严峻的国内外宏观形势,对光谷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企业融资难问题严重,部分外向型骨干企业国内外订单下降,企业扩张明显减缓,项目开工率偏低,高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及时、果断地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重大措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十大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规划的实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利于光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光谷参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争取更多国家科技力量布局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国际国内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为光谷战胜金融危机的影响带来新机遇。
(二)产业发展重点及目标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光谷的历史使命,光谷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困难,牢牢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信心,把光谷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光谷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尽快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一是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进一步强化光谷在光通信、激光等领域的发展优势,着力发展光电显示、LED照明、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加快推进移动通信、IC、消费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群,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1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要超过1000亿元。
二是加快发展生物产业。对接世界经济,大力发展以生物信息及生物能源为主的国际前沿先导产业,培育以生物服务外包、生物制药、重要现代化和生物农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医疗器械和化学药制剂为主的规模产业。到2010年,实现生物产业产值200亿元,集聚生物企业200家。到2020年,力争实现生物产业产值1000亿元,聚集生物企业600家,规模以上企业200家,成为光谷第二大支柱产业,将光谷生物城打造成亚太知名的生物产业基地。
三是着力发展清洁技术产业。抢抓建设“两型社会”的机遇,着力发展环保、污染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制造等产业,同时,积极支持发展以工程总承包为核心、提供节能减排综合性集成解决方案的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10年,光谷新能源、清洁技术产业总收入要达到500亿元。
四是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现代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电力设备和现代船舶等三大领域,加大名牌产品的培养,提升骨干企业竞争力。到2010年,现代装备制造业总收入要达到500亿元。
五是培育研发与信息服务业。重点加快发展以高技术产业研发、先进制造业研发、城市建设与管理研发为主的研发业,以集成电路设计、汽车设计等工业设计为主的设计业;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业,以及金融后台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增值服务、空间信息服务、动漫游戏产业。到2010年,研发与信息服务产业的总共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
同时,光谷将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密集的独特优势,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努力形成、转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全面提升光谷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最终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胆实践,创新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光谷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引进、培养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以及一批高层次人才。按照《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打造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个组团,形成融科教、产业、居住、商业、文化、休憩为一体、功能完善、配套齐全、山水园林式的科技新城。
(三)措施与对策
1.勇于承担国家战略使命,把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国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扩大内需的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相对接
勇挑重担,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中,把中央的部署和光谷的发展紧密结合,把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国家的重大科技专项、产业振兴规划进行对接,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将武汉市的科教资源优势,与扩内需、保增长相结合,积极参与十大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并在某些领域发挥牵头作用,带动新产品的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
在实施产业振兴规划中,结合光谷的实际,重点将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下一代宽带网络、数控系统、新能源环保等特色支柱产业工程纳入全国的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以带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2.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巩固加强光电子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的现有创新体系建设,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争取在数字装备、光纤传感、网络接入等新兴产业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创新公共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新通道。充分发挥光谷的创新活力,面向武汉城市圈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建设光谷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改善中部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土壤。设立光谷科技银行,探索建立专门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
支持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开展创新业务试点。在整合湖北省和武汉市的资源的基础上,支持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在中部乃至全国范围内提供高科技企业技术转移服务、高校及科研院所转改制服务、科技型企业股权托管和质押融资服务等。支持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设全国新排污权交易平台,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放权交易等制度。
大力推进孵化体系建设。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加快生物产业孵化器、创意产业孵化器等专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完善孵化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为创业企业提供优质的孵化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
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依托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围绕光谷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以及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大对科技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科技创业各项优惠政策,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和吸引科技人员、大学生到光谷创新创业。
3.发挥光谷的品牌辐射作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加快推进产业链向高端聚集,形成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组织实施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纤到户等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对创意、动漫、游戏、应用软件以及软件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支持,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支持光谷的高科技企业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课题组王健群周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