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jike12090'><noframes id='jike12090'>

      以改革精神开创江苏党的建设新局面

      您的当前位置:即刻范文网>范文大全>党团>党史上的今天>以改革精神开创江苏党的建设新局面

      以改革精神开创江苏党的建设新局面

      以改革精神开创江苏党的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各级党组织按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江苏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形成了建设新江苏的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夯实执政的理论基础

      坚持把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

      (一)坚持把理论武装摆在首位,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江苏各级党组织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着力提高全省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省委对理论学习十分重视,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的意见,先后组织了一系列专题学习、集中研讨活动,对于领导干部提高理论水平,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是江苏省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点项目和示范之举。2003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省委中心组学习的意见》。

      在中心组学习的基础上,省委每年组织一次全省领导干部学习会。每年围绕一个重大学习专题,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认真钻研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专心听取高层专家报告,静心研读重点学习书目,敞开思想交流学习心得,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达成普遍共识,为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建设率先垂范。

      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心组学习成为各级党委的“一把手工程”。各市县(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第一负责人,对中心组学习高度重视,以身作则,有力地发挥了带头作用。许多地市的党委“一把手”亲自审定学习计划,确定研讨专题,提出学习要求,主持集中研讨活动。各地党委中心组自觉坚持把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把中央和省委的最新精神、重大部署设置成学习专题,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讨省委提出的“两个率先”、“三大发展”、“四个优先”、“六个更加注重”的战略举措,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007年8月,首届“省级机关领导干部学习论坛”举办,省级机关部分部门的中心组负责人围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江苏建设”的专题,立足部门工作实际,放眼国际国内前沿发展,运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向省领导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汇报理论学习成果。开设省级机关领导干部学习论坛,这是检验中心组学习成效、交流学习研讨成果的一个新尝试。

      2008年,省委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为重点,加强干部的理论武装,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集中对省管干部进行普遍轮训。各市也相应对市管干部普遍进行轮训。鼓励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走上讲台,宣讲理论、形势、政策、任务。各地各部门通过集中轮训、专题辅导、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转化为建设美好江苏的伟大实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干部清醒地看到自己眼界、知识、能力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感到“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并把这种忧患意识转化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各地通过学习,不仅对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有了科学认知,而且结合自身实际,使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更加清晰。

      (二)用创新理论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事业在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先后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动了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的工作,有力促进了广大党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省委和各级党组织遵照“关键是要取得实效”、“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紧扣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主线,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从省委常委做起,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带头认真学习、开展评议、落实整改,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省委常委及党员副省长建立联系点57个,全省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共建立联系点15760个。

      全省176733个基层党组织和400多万名党员参加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涌现出张云泉、吴仁宝、邓建军、殷雪梅、侯晶晶和润扬大桥建设集体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各级党组织认真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科学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取得一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成果。

      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后,江苏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要求,坚持把集中教育和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广大党员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2008年3月至9月,江苏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主题,学习突出解放思想,实践注重改革创新,坚持贯彻群众路线,重在解决突出问题,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各个阶段的工作,努力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江苏不仅认真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而且更加重视完善思路、创新体制,在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促进科学发展的7个政策性文件,内容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调整财税分配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组织脱贫攻坚工程等方面,提出了一批创新性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两个率先”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在支援四川等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江苏党员缴纳的“特殊党费”达到5.98亿元,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二、以扎实的举措创新党建载体夯实执政的组织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1998年4月21日,江泽民同志来到江阴华西村考察,听取了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汇报,充分肯定了华西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在后来的多个不同场合,江泽民同志都一再引用华西的典型事例,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做到“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按照党中央和前后两任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江苏各级党组织积极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就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等改革,坚持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加快“两新”组织党建步伐,全面实施“强基工程”,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一)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从1997年起,江苏一些地方就开始探索乡镇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到2002年底,全省已有100多个乡镇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在部分乡镇试点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后,省委决定在苏州的吴江市和盐城的射阳县先行开展县(市、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并从2005年起,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选择1个省辖市(淮安市)、每个省辖市选择1个县(市、区)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逐步推进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各试点县(市、区)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党代表提案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建立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党委领导同志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党群联系链”;进一步拓宽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组织党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安排党代表列席全委会或常委会,参与干部评议和监督,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做法改变了过去党代表只能在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召开期间发挥作用,全委会难以向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状况,提高了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促进了党内权力配置和运行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建立健全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

      近年来,江苏把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从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探索发挥全委会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一是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针对现实中一些地方全委会的职责得不到充分履行,开会次数过少,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常委会代替全委会的现象,江苏通过适当增加全委会的次数,明确全委会和常委会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等措施,切实落实全委会职责,充分发挥全委会的领导作用和监督作用。二是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不断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使党内民主在党的领导体制中得到真正的体现。三是建立健全党委会议事的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普遍推行领导班子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目前,江苏13个省辖市、71个县(市、区)委均试行了干部任免全委会票决制。仅2007年,各市、县委全委会以票决制的方式任免了62名处级以上和853名科级正职领导干部,常委会通过票决任免了2400多名处级以上干部、7100多名科级干部。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全委会、常委会干部任用决策民主的实现形式。有的市试行“双差额票决”,即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出2名人选提交全委会,全委会再差额票决出最终人选;有的试行“全委会定期投票表决制”,扩大全委会表决对象和事项范围,并把表决结果作为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这种党内新的民主形式,遵循了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为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党内权力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创造并推广“两票制”、“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成功做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1.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完善和创新选拔任用机制

      近年来,江苏一些地方率先在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采取“两推一选”(即分别由党员和村民民主推荐党支部委员候选人,经上级党组织考察后进行党内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党支部书记和委员,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成功探索,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已在全省农村积极推行。

      沭阳县在村党组织建设方面的改革创新很有代表性。沭阳县,人口超百万,曾经是全国出名的上访大县。仅1996年,农民到县政府集访38批1800人次,到市集访22批690人次,赴省政府集访9批170人次。

      村党支部历来被称为农村的"战斗堡垒",直接面对百姓。官风正,民心才能顺,民风才能纯。群众与干部情绪对立、关系紧张,表现在群众身上,症结在干部身上,关键是干部要善待群众、公道正派、勤政廉洁。为此,沭阳县委在全省率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一整套改革,即“三改四制”:改革村干部管理体制,改善村干部素质结构,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实行村干部公开选拔制,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制,村务、财务公开制,村干部承诺制。

      在这其中,重中之重是村干部公开选拔制,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群众评议,党员选举”,俗称“两票制”。它的具体办法是,候选人由全村老百姓从全村所有的党员中直接海选产生,得票数排在前两位的为正式村支书候选人,此为“第一票”;两名候选人再到村党员大会差额选举,此为“第二票”。先由群众投推荐票,后由党员投选举票。

      “三改四制”取得了积极效果,全县5000多名得不到群众信任和适应不了市场经济需要的村组干部“下岗”。他们的“下岗”,不仅换来了精干的村干部队伍,而且化解了许多长期以来困扰各级领导的农村难点问题。

      2.完善和创新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机制

      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本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好配好领头人。

      一是围绕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的素质和能力,完善和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把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列入干部培训计划,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各类产业示范基地、远程教育阵地、各类先进典型等培训资源,采取现身说法、实地观摩、结对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组织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分期分批到华西村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二是实行村党组织书记目标管理,完善和创新考核奖惩机制。实行村党组织书记目标承诺制,并建立工作实绩档案。对村党组织书记目标承诺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议,实行考核结果与报酬待遇挂钩的奖惩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档次,兑现报酬和奖惩。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实行一次性奖励,拉开档次,奖优罚劣。对工作目标承诺完成不到位、群众满意率低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组织调整。

      三是大力推行民主管理,完善和创新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村党组织生活、村领导班子议事、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日、民主理财等系列制度,建立健全一套简便易行有效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勤廉双述”制度,定期组织对村党组织书记目标承诺完成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述评,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健全谈心谈话、提醒、诫勉等制度,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年度审计制度。

      四是积极拓展多种途径,完善和创新关怀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镇公务员和选任镇领导干部的力度。对特别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按有关规定选拔进镇党政领导班子;推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其参加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公务员考录;也可以采取享受镇机关中层或科级干部经济待遇等办法,保障其收入和待遇。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养老保险制度,结合实际制定标准和比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党组织书记给予补助。逐步提高离任村干部的生活困难补贴,建立定期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等关爱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各地积极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条件,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全省普遍建起了村党员活动室,保证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场所。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行业协会中,使得党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步推进。

      (四)在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进行公推直选等多种选举方式的试点

      江苏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宿迁市先后在宿豫区黄墩镇、蔡集镇进行了由普通党员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试点,此举在全国首开先河。2005年在泗洪、宿城、宿豫三县区59个乡镇党委换届时,全面推开公推直选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试点,共选举产生485名乡镇党委委员、副书记、书记人选和165名纪委委员。在2006年全省乡镇换届选举中,江苏有625个乡镇采用公推方法产生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

      江苏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选举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两票制”、“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成功做法,实现了组织选人与群众参与的有机结合,尊重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淮安市在农村推行的“党群议事会”、盐城市推行的“任期制党代表群众工作法”、溧阳市试行的“村级工作参事制”等探索,均是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的有益尝试。

      (五)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江苏省按照中组部要求,切实加强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即“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工作,并把加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坚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要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江苏等地考察时提出了这一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新领域,必须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江苏迅速发展,“两新”组织职工总数已占全省企业职工总数一半以上。省委及时提出“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的方针,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发展民营经济。与之相适应,拓展工作领域,推动新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迅猛发展,有力引导广大干部从姓“公”姓“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对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江苏各级党委根据全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把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点,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对尚未建立党组织的规模以上“两新”组织,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开展工作。对其他“两新”组织,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灵活设置党组织。对没有党员的“两新”组织,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措施,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坚持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依托群团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各地依据党章规定、根据“两新”组织特点,用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作风不断实践和探索,把党的政治要求、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党员的个人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维护各方权益特别是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工作,使“两新”组织党组织真正成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促进者、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如今,在许多“两新”组织,党委能有效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股东大会能形成兼顾国家、企业和股民利益的决议,企业各项决策能全面贯彻执行,都是因为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全省32612家规模以上“两新”组织中,超过99%的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单独组建的达32011家,占98%。江苏“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组织机制锤炼高素质干部队伍

      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要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来推进。江苏的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始终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着力建设一支善于领导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以思想解放推动用人观念更新

      党的中心任务发生变化,首先对组织工作特别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经历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等三大发展阶段,当前,正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江苏省委始终抓住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坚持以思想解放推动用人观念更新,牢固确立以发展为核心的干部观,旗帜鲜明地树立符合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的用人导向,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万众一心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1.落实干部“四化”方针,为全省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和乡镇企业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党在新时期的新任务,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干部人事制度,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根本性转移。全省大规模落实干部政策,强力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提拔了一大批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仅1980年到1983年,选拔进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就有2400多名。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从江苏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实际出发,大批选拔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起用了一批从农民成长起来的优秀乡镇企业家担任乡村领导干部,注重选拔懂工业经济的企业领导人才进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使各级领导班子从“农业型”转向“工业型”,较好地担当起引领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重任,使江苏完成了工业化的城乡布局和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迈进的早期积累。

      2.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形成“敢闯敢试、勇于争先”的用人导向。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全省干部管理工作加快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抢抓发展机遇中发现干部,在落实重大改革举措中考察干部。

      上世纪90年代,江苏抓住浦东开发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通过自费创办开发区、保税区等办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省委及时树#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立昆山、张家港等典型,起用了一批勇于改革、敢闯敢试,熟悉市场经济、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干部,为全省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省委和苏州市委一致认为,看一个干部政治素质好不好,既要看他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更要看他在贯彻执行中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创造的业绩;看一个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简单地看他读了多少书,主要看他利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看一个干部强不强,不仅看他的“唱功”,更注重看他的“做功”。

      1992年,56岁的秦振华被任命为张家港市委书记,在这之前,秦振华已在市府所在地杨舍镇担任了14年党委书记,凭着敢闯敢干的精神,把这个当年在苏州地区县城镇中的“最后一名”变成了“全国乡镇百颗星”的第七位、江苏省的第一个文明卫生镇。人称“秦第一”。

      秦振华到张家港任市委书记后,又创造了许多“第一”。全国第一个建设沿江万吨级码头,建立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国家级保税区等等,创造了当时有名的“张家港速度”。到1994年底,张家港市经济总量、税收、外贸出口、外资引进等均在苏州各县市中领先,28个方面创全国先进,创建了江苏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排名第二。张家港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1995年5月13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张家港视察时,亲笔为“张家港精神”题词,连说三遍“这是干出来的,说是说不出来的!”

      3.冲破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干部工作,着力打造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型”干部队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苏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自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干部工作,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干部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努力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大批起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政绩突出的干部,大批起用政治上靠得住、科学发展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几年来,省委既从率先发展的苏南等地选拔干部,又重视从苏中、苏北等艰苦地区选拔埋头苦干、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一大批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的“三宽型”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全省干部队伍建设呈现新的面貌。

      (二)积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选贤任能也是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各级党组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以公开公正公平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以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来调动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人的积极性,以民心拥护、民意公认来引导干部用权为民,为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1.大胆探索并推广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改革举措。2000年8月,江苏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省级机关副厅级领导干部,2300多人报名,21名平均年龄37岁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为当时平均年龄51岁左右的省级机关厅局领导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江苏公推公选改革始于宿迁市。2003年4月到2004年4月,宿迁先后出现了“公推竞选”党政正职、“公推差选”乡镇长、“差额直选”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等模式。之后,江苏的“公推公选”由公开竞选乡镇干部到公推公选省管干部、由科级递进至副厅级、由中小城市推进至中心城市,改革力度在全国首屈一指。2004年9月,首次采用公推公选的方式选拔21名省管领导干部。

      2000年以来,江苏仅在省级层面就先后开展了四次公开选拔和公推公选。公选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位层次不断提高,选人视野从省内扩大至长三角、全国乃至海外,选拔对象从党内延伸至党外,首次公选正职,首次驻点调研,首次演讲答辩,首次现场直播,首次一职一卷,首次定向公开选拔女干部和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一个又一个“第一”,接连不断的创新,使公选制度日益成熟完善。

      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坚持以能力为基础、以实绩为前提、以公认为尺度的用人导向;扩大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完善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1998年,新沂市委率先在讨论干部任用工作时实行票决制。1999年,沭阳县委率先在考察干部时采用考察公示和任前公示制。2003年,省委出台对省辖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经过多年实践,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已经成为江苏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和基础环节,考察预告、任前公示、试用期和全委会票决重要干部等制度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透明。这些创新举措,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丰富了干部选拔方式,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效地实现了民主的办法、竞争的机制和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机结合,较好地落实了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经过不断的探索,公选制度日趋成熟,程序更加科学规范。2005年1月11日颁发的江苏省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和推广公推公选,坚持把公推公选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特别明确,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岗位出现空缺,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拔时,或者领导职位空缺较多,以及为了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时,一般可以采取公推公选的方式。

      在省级层面大规模推开的同时,各地积极创新,不断完善公选机制。不少市拿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区县、国有和民营企业的领导干部职位进行联动公选,并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领导职位,分别采用了公推公选、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的方式。泗洪县部分乡镇组织镇人大代表,对本镇通过公推公选上任的镇长一年履职情况进行公开评议,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升降去留挂钩。一些地方还将公开选拔拓展到整个领导班子,并由现职干部发展到后备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

      2.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制度。考核是指挥棒。用什么样的导向考核政绩、评价干部,干部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政绩。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始终紧紧围绕各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坚持以发展实绩论英雄,凭德才表现用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按照干部工作“四化”方针,迅速实现了干部考核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上世纪90年代,积极开展实绩考核试点,努力探索民主开放的干部考核新机制。省委确定“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后,以江苏全面小康的4大类18项25条指标为基础,加上党的建设的有关内容,构建了江苏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省委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更加注重考核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成效,进一步树立了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有力地引导广大干部以正确的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3.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省委始终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越是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监督。从改革制度和机制入手,省委重点加强对“一把手”和权力部门干部的监督,建立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谈话、诫勉、回复组织函询、述职述廉、勤廉公示等制度,把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作为确保用权为民、抵制不正之风的坚固屏障。在全国较早地建立了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度和辞职制度,着力探索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疏通干部正常退出渠道。

      (三)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

      1.坚持学以致用,围绕发展所需大规模培训干部。改革开放初期,省委根据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要求,恢复和新建了各级党校,广泛开展了学历教育、提高专业能力培训,有效解决了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懂专业会管理的干部偏少等问题,使干部队伍较好适应了全省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后,省委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知识作为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着力培养熟悉市场经济的领导人才。进入新世纪,围绕省委重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江苏发展急需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的“三化”知识,组织编写四大类14本专用培训教材,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相关专题培训。适应江苏经济国际化的要求,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出国培训,近五年来共选送4000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出国培训,为江苏参与国际竞争,培养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领导骨干。

      2.坚持面向基层,在实践中锻炼干部。干部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获得真知,才能砥砺品格,才能提高能力。多年来江苏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干部的重要途径,组织和引导干部自觉到基层去,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的地方去,到经济工作主战场和重大斗争第一线去,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一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队伍正在成长。

      一是选派大批干部到苏中、苏北艰苦地区任职、挂职和扶贫。一批省级机关的干部和苏南干部或下派,或挂职,或交流,为促进苏北发展尽心尽力。省委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中青年干部到艰苦地区挂职锻炼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干部挂职锻炼期间的管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接收和派出单位党组织共同负责。对于挂职锻炼期间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鼓励到艰苦地区挂职锻炼的干部采取先挂后任的方式,正式交流到当地任职。

      二是选派援藏援疆干部。省委先后选派431名干部支援西藏新疆,把选派援藏援疆干部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广泛动员,认真考察,严格把关,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有基层工作经验、驾驭全局能力强、善于带班子的干部派到西藏、新疆去,使他们承担起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发展的重任。在援藏和援疆干部返回的安排上,尽可能把他们放到适合其施展才干的舞台上,体现对援藏援疆干部艰苦奉献的肯定,体现对援藏援疆的重视和关心。

      三是选派干部到信访岗位培养锻炼。近几年来,江苏把信访部门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把信访岗位作为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抽调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和优秀年轻干部到信访部门锻炼的工作制度。2004年以来,全省选派到信访岗位培养锻炼的干部共1800多名,既推进了信访工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又加强了干部培养,拓展了干部实践锻炼的新途径。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指出:“信访干部坐的是‘清水衙门’的位,当的是‘无权无钱’的官,干的是‘机关第一难’的活。”泰州市把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作为提拔履职的“第一课”。近3年来,已有12名新提拔的副处级领导干部和局长(主任)助理到市信访局挂职。无锡市及其所辖市(区)确立“多岗位实践、差别化锻炼、复合式培养”的思路,先后选派了26批79名年青干部到信访系统挂职锻炼。

      四是选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从1995年起,江苏一些市、县进行了选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的探索。目前,仍在村干部岗位的有6991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2008年选聘的2600多名大学生,带着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满怀激情地奔赴新农村建设第一线。

      (四)把干部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以交流促进优化配置

      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领导人才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抓发展就要抓干部资源优化配置,抓资源优化配置就要抓干部交流。

      1.着眼于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大力推进党政正职和重点岗位交流。近几年来,省辖市和县(市、区)党政正职基本实现异地交流,省辖市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全部实现异地交流,既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又让各级领导干部摆脱人情网、关系网的干扰,真正做到想干事、干成事、能共事而又不出事。

      2.着眼于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南北干部交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从苏南和省级机关选拔思想解放、勇于创新、熟悉市场经济的优秀干部到苏中和苏北市县党政班子任职。目前,苏中、苏北8市党政班子中,来自苏南和省级机关的就有37人,其中正职15人,占正职总数的94%;苏北5市的开发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中,来自苏南的有4人。通过干部的双向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形成了江苏南北互动、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

      3.着眼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大力推进“三支队伍”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始终注重发挥江苏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中,选拔一批年纪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充实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人才资源向地方发展一线集聚。近年来,省委还一次性从高校选派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20名高层次急需人才到地方和机关部门挂职。目前省辖市党政班子中,有高校、科研院所经历的43人,有企业经历的59人,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和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呈现出知识型、创新型、开放型的新特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服务科学发展,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江苏人才和科教优势明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围绕发展大局,确立人才工作导向

      围绕江苏“两个率先”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入21世纪,江苏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趋紧的环境压力,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2003年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确立了以“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产出高效”为主要标志的“人才强省”战略目标,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全省人才工作的总定位、总要求。

      围绕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升江苏经济国际化水平,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全球思维、战略眼光、国际经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人才国际化战略作为江苏经济国际化的配套工程。2005年初,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召开了江苏人才国际化战略研讨会,时任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亲自参加研讨,研究制定《推进江苏人才国际化的意见》,着力构建以教育国际化为基础,以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重点,以人才管理机制国际化为保障的国际化人才培育体系。先后出台了《江苏省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近20项政策文件,构建了上下衔接、相互配套、特色鲜明的引才政策体系。近年来,先后组织两次大规模海外人才招聘和三次“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活动。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制定了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办法,拿出120个金融高管岗位面向海外进行招聘。全省各地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苏南着力营造吸引海内外人才的良好环境,聚集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成为我省人才国际化的先导区。

      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大力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2006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江苏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培育省内成长型科技领军人才。在省引进计划的示范带动下,有7个省辖市和38个县(市、区)先后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与之相配套,全省兴起了招才引智的热潮。市、县主要领导进一步强化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逐步从抓招商引资向抓招才引智转变。

      (二)以重点工程引领,整体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对于全省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每年投入2.5亿元,直接牵头组织实施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并以两大人才工程为统领,将各地各部门组织实施的各类重点人才工程,纳入同一培养体系,促进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发展。在省财政的带动下,市县、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累计投入人才资金近20亿元,实现了培养渠道的融合、管理资源的共享。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主要包括“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

      “引进计划”的内容是,在“十一五”期间,围绕江苏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面向海内外引进10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每人将给予100万元的资助。2007年开始正式启动了引进计划,通过海内外发布信息、申报预审、技术咨询、综合评审、实地考察、社会公示等工作程序,先后两次从2047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中确定了292名资助对象,并每人给予100万元资助。引进计划实施两年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引进人才开发的项目,已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519亿元,利税143亿元。2009年,江苏省财政继续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并将引才领域进一步拓展,开展教育、科研、卫生三个领域以及服务外包、现代农业两个专项高层次人才引进试点,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活动。

      “培育计划”的内容是面向本地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拔产生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对象,并在无锡建立培育基地,进行专题培训、创业辅导、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提升他们创新创业能力。目标是到2010年,培育产生企业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名,超1亿元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100名,超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1000名。同时,将新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列入培育范围,提供跟踪服务和配套支持。2008年,省级科技专项引导资金拿出8.9亿元资助引进人才实施技术、项目、产品开发,吸引风险投资27.4亿元,引导企业投入107亿元,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9年,建立更为开放的培育体系,扩大培育范围,创新培育措施,强化培育效果。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自1997年开始实施,先后组织实施了“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和“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简称“333一期工程”和“333二期工程”),其目标是,在培养期内,重点培养出30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杰出专家;培养出300名国内学术、技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专家;培养出3000名省内各学科、各行业成就突出,具有一定声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一期工程”和“333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已培养“两院”院士8名。2007年起,在认真总结“333工程”实施9年以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组织实施了“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简称“333三期工程”),拟在“十一五”期间,通过精心选拔、综合培养和科学管理,打造江苏高层次人才的第一方阵,建设一支由30名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300名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000名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组成的,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个人和单位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已评选出中青年首席科学家38名,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94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940人。按照培养和管理办法,每年组织实施“四个一”的培养措施,即选派一批专家赴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作高访、普访;选派一批培养对象担任资深院士助手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资助一批培养对象的科研项目;资助一批培养对象的科研成果到成果转化基地进行转化。近两年来,共下拨项目资助经费2177万元,资助培养对象科研项目282项,选派35名培养对象赴国外知名高校进修。

      (三)营造人才工作环境,构建衔接配套的政策体系

      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政策、制度和环境的竞争。江苏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构建新的人才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一是制定综合性重大人才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全省人才开发的宏观指导,研究制定了涵盖人才队伍建设各个环节和主要方面的重大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制定专项人才政策。根据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加强行业人才政策的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苏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促进了区域和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超前研究制定人才开发的政策。比如,研究制定奖励企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指导意见,对海外留学回国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奖励,以及着手制定解决来江苏工作大学生住房的政策,降低人才来江苏创业的门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完善考核机制,增强人才工作的效果

      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既是推进人才工作的有力措施,也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人才工作重要性认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江苏始终着力于构建有效的人才考核机制。一是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全年人才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加强对工作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加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以工作目标来整合部门的管理资源,以工作目标来推进人才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人才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人才工作成效纳入党政一把手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真正把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努力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考核指标。将人才工作的有关指标纳入省、市三个文明建设考核的内容,使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一样真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关注并紧紧抓好的核心工作。四是建立人才工作检查评比制度。全省每两年开展一次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和先进单位的考核检查评比,对人才工作先进地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供稿晨冬执笔

      上一篇:"文化南京"战略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湖北60年的交通建设

      以改革精神开创江苏党的建设新局面相关的文章

      以改革精神开创江苏党的建设新局面温馨提示:如果您对即刻范文网(www.jike120.com)有任何建议,请通过我们的网站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