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jike12060'><noframes id='jike12060'>

      江苏科技事业的发展及经验

      您的当前位置:即刻范文网>范文大全>党团>党史上的今天>江苏科技事业的发展及经验

      江苏科技事业的发展及经验

      江苏科技事业的发展及经验

      建国60年来,江苏科技事业在解放初期薄弱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济济的科技队伍,取得了大量高水平、高效益的科技成果。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苏科技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创建了科学的计划管理体系,完善了科技政策法规,构建了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效显著,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8年,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6%,专利申请量达到12.8万件,居全国之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02亿元,居全国第二,全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国55个国家级高新区的20%;全省科技研发人员总量、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和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第三。

      新世纪以来,江苏的科技创新工作进入重大战略机遇和重要跃升期。江苏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创新战略为目标,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经济工作方式和更加开放的思路抓科技,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三大创新,为江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创新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一、发展历程与成就

      建国60年来,江苏的科技事业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前30年是江苏科技体制新建而后又遭到破坏的时期,后30年是江苏科技事业改革与发展时期。依照各个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思想以及侧重点的不同又可划分为若干阶段,1978年是江苏科技事业发展的分水岭。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

      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规划和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阶段。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江苏经济的繁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江苏科学技术事业在原来薄弱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承袭旧中国遗留的基础并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开始在艰难中进入初创阶段,并有了初步的发展。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土壤、调查土地资源、整治航道、修筑水库以及天文、地质、古生物、植物等方面科研工作中都取得重要进展,取得了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对促进江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50年华东农科所试制合成氯酚羟基汞、滴滴涕等农药。1952年,中国第一座触媒车间在南京永利厂建成投产。1956年无锡橡胶厂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丁腈橡胶辊,并用以替代纺织业长期使用的牛皮辊。南京电器厂研制成多硼硬玻璃、国内第一只日光色荧光灯。以上这些成就为江苏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6年,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对江苏的科学发展是一次有力的促进。1958年,全国出现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江苏省抓住机遇,陆续成立了各级科技工作管理部门。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及科学技术协会也随之建立。从1958年至1960年,江苏各地建立了一大批科研单位,为新兴技术和各行业的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开端。1962年,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江苏传达贯彻了会议关于“把知识分子放在劳动者中,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精神,在科技人员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有力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江苏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1958年10月,江苏省提出了1958―1962年全省科技发展重点研究计划,包括16大类,1866个课题。以后逐步增加原子能、无线电、电子、半导体等新兴学科。1962年后,江苏科研工作重点面向生产和为农业服务。仅1963年至1965年,工业方面就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328项,并应用于生产,发挥了良好作用。农业方面开展了江苏省农业区划工作,为因地制宜领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各地普遍开展以农业高产样板田为中心的科学实验活动,推广陈永康的水稻先进栽培技术,为农业增产起了积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江苏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协会、各专业学术团体全部星散,大部分科研单位工作停顿。但不少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工作,仍取得了一定成绩。南京长江大桥,通过科研、设计、施工三结合,解决了一系列科技难题,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江苏石油战线的科技工作者在水网地区的物探方法、钻探工艺、油气测试等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突破,发现和证实了包括苏北7万平方公里在内的下扬子区是一个大型含油盆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南京卫星地面接收站,为中国广播事业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一步。其他如激光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沼气的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的研制,大米草的推广种植,苏北大面积旱田改水田和农业复种制度的推行等等,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网也开始形成。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课题被迫停顿。

      南京长江大桥

      这一时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江苏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根据1952年的统计,全省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约有1.5万人。1978年全省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基本情况普查,根据全国统一规定的统计口径,截至1978年6月,全省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为25.9万余人。这支专业科技队伍,是江苏发展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后的30年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江苏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30年,是江苏提出和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科技大发展的30年,是科技不断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30年。

      1.拨乱反正,恢复科技系统

      江苏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很早就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早在1974年,邓小平同志就关心南京中山植物园的状况。在他的直接干预下,该所很快得到恢复和重建。这是江苏科技战线拨乱反正的开始。“四人帮”被粉碎后,江苏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逐步展开。197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召开大会,会议在对全省科技界进行回顾与展望的基础上发出了“一定要尽快地把全省科学研究搞上去”的号召。为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1977年9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各地市也相继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78年3月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并恢复学会活动。通过以上工作,重新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江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会议对广大科技人员是巨大的鼓舞,对科技事业的发展是有力的推动。1978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召开会议,传达全国科学大会精神。5月,江苏省科学大会召开。省委负责人作了《认真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切实制定和落实科技发展规划,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发展科技事业列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会议讨论和制订了《1978―1985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表彰奖励了一批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和科技成果,并建立了全省科技成果奖励制度。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根据中共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指示精神,江苏对科技战线开始进行全面拨乱反正。在思想路线上重新确立了科技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全省各地认真调查研究,制定科技发展目标和措施,恢复建设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科研机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2.4万名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调整归队,36.6万名科技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6万多名优秀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科研机构有了发展,新建和恢复了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省昆虫激素研究所、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单位,壮大了科技队伍,扩大了科研工作规模。另一方面,江苏贯彻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推动科技工作转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轨道,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开展了局部的、分散的探索与试点,为科研机构尤其是开发性科研机构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在这个阶段,一些部门和地方的科研机构还进行了课题组自由组合、扩大自主权、取消事业费拨款、实行科研责任制和合同制的试点。到1985年,江苏科技人员总数比1978年增加了50%,省科技三项费用(指国家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而设立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增长了30.6%,科研任务更加明确,工作条件和技术手段有了显著提高,为江苏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科研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2.全面启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江苏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改内向型经济为外向型经济的主题战略。实现这个战略转变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科技进步的整体部署。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1985年8月,江苏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开始正式启动科技体制改革。江苏的科技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活跃的时期。1988年,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为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了政策引导,长期以来江苏科技进步宏观决策和管理方法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江苏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时期全省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研成果众多。1986年5月,江苏省政府召开江苏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大会,奖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30项、国家发明奖5项、国家科技攻关奖13项、先进个人4名。大量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和各大企业又先后引进一批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加以消化、吸收,缩小了同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

      在改革与发展方面,江苏科技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从提倡导入经济的办法调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以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与服务来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到科技运行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三条线的改革全面展开。出台改革科技拨款制度、推进技术成果商品化、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等重大措施,形成科技长入经济的大趋势,使整个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技系统内部走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市场机制在科技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从1989年起,全省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技术活动总量已经超过了政府拨款的科技活动总量,竞争机制逐步取代单一、封闭的管理体制。在人才方面,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活跃在技术开发与推广、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和应用基础研究各个领域。

      江苏民营科技企业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1984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部分科技人员毅然抛掉“铁饭碗”,组建起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民营科技企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1989年期间,江苏先后制定了《江苏省民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关于民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法律地位、经营和管理等有关问题的规定》,建立了支持和扶持民办科技机构发展的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明确了各类民办机构的法律地位,将民营科技企业纳入政府的管理序列。在改革中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进入市场,催生了民营科技企业。在《决定》发布的5年内,民办科技机构已成为江苏科技活动中的一支活跃队伍,成为全民科研单位的必要补充。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成为江苏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3.科技兴省,振兴江苏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金和资源日趋紧张。而江苏科学技术基础、开发能力、信息条件和管理水平则蕴藏着巨大的综合潜力。为了有效地缓解江苏资源短缺、资金紧张的严重制约,逐步克服粗放经营,优化经济态势,充分利用江苏的有利条件,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江苏经济,1989年初,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对全省宏观经济态势分析研究后,作出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江苏经济的决定》,在全国率先确定了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这一重大战略选择,成为全省科技生产力大解放和大发展的新起点。科技兴省发展战略的确立,标志着江苏社会经济和科技进入协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学技术真正被作为第一生产力,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1992年,江苏连续发布《江苏省八五期间“科技兴省”战略实施方案》、《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关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通知》,科技兴省战略的实施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1994年,江苏将科技兴省战略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并将之确定为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战略之一。

      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后,江苏在振兴经济、推进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

      (1)科技进步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显著提高,1994年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38.2%,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7.5%。在工业领域,全省工业主要产业中有70%产品已升级换代,先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20万台(套),工业企业生产装备有1/3达到国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在农业领域,“科技兴农”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全省已完成农作物新品种组合98个,示范推广面积900多万公顷,增产粮食34亿公斤,新增效益29亿元,畜牧良种普及率达80%。在“星火计划”推动下,一批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始形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全省已实施国家“863”计划100多项,“火炬计划”500多项。1990年江苏省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南京浦口建立。1992年,江苏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决定》,在全省启动建设了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当年即入驻企业295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亿元,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开始产生积极影响,并成为江苏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逐步形成。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科研机构明确了面向市场组织研究开发活动的方向,一些科研院所逐步走上企业、产业化道路,广大科技人员积极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占总数的1/3以上。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中介环节得到强化,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流通渠道和网络逐步形成。明显的体现是建立了一批人才市场和常设技术交易场所,各类技术中介机构已有7000多个,从业人员8万多人。科技咨询产业迅速崛起,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咨询机构业已形成。

      (3)科技实力明显增强。随着江苏科技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江苏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80万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相继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开发中试基地。科研攻关成效显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技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有37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总数居全国各省市前列。无锡县跃居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之首。

      4.深化改革、建设创新型省份

      1995年5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作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继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重要里程碑。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掀起了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新高潮。

      为更好地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精神,1995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进一步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主体地位,并出台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的意见》和《关于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速科技进步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此次会议在科技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增强科技投入及有关科技税收政策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对加快全省科技事业发展,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再创江苏科技、经济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江苏的科技工作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要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相继颁发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意见》和《江苏省2000―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实施意见》,对全省五年内的技术创新工作和未来三年内的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方向作出全面部署。2000年3月,江苏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根据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对全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作作了新的部署,以此#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为起点,江苏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大步迈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为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1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2006年4月,江苏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落实科教优先方针,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规划和部署,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确立了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颁发了《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积极发展各类创业投资、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支持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十个方面出台了50条政策。自此,江苏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统筹部署,锐意创新,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工作进入发展更为迅速、成效更为显著的新时期。

      (1)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引领支撑全省产业结构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伴随着科教兴省战略和科技体制改革,江苏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实践了一条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途径。199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400亿元,一举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为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200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江苏高新技术产业迈入全面提速增效的新阶段。2006年即实现产值10370亿元,列广东省之后,居全国第二位,提前完成“双倍增”计划目标。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286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29家,居全国第一。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402亿元,居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8%,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近20年来,江苏高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同期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已显现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增长性、最具带动性的先导性产业特点,呈现出总量迅速增长、质态不断提升、结构日趋优化的良好态势。

      (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江苏企业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江苏启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加强“一站两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1997年省人大颁布《江苏企业技术进步条例》,企业进入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全省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落实各项激励政策,企业内在创新动力得到迅速激发。

      自2006年起江苏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08年企业研发投入总量达440亿元,居全国第一。4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占全省全部研发机构的近80%,承担了70%以上的各级科技项目。企业专利申请量每年增长60%,2008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接近6万件,跃居全国第一。

      2007年,江苏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确定了首批8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其中联创科技、沙钢、扬子江药业、法尔胜集团等企业被列为全国首批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江苏民营科技企业经多年发展,大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成为具备相当规模的科技产业群体,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增长点向科技、资本并重方向转变,有些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2008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突破2万家,数量和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江苏大型民营科技企业中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贡献份额超过40%,已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3)加强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及和谐江苏建设。江苏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方针,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按农区设置的需要,重视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布局,坚持把培育农业新品种作为农业科技攻关的重中之重,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小麦新品种扬麦158累计推广1.1亿亩,增产粮食426.5万吨,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培九”,平均亩产700多公斤,被誉为中国的“超级稻”。为推动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的紧密结合,江苏启动了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迄今已建有31个重点农业综试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

      1995年,江苏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星火产业开发带――苏北星火带,培育发展了一大批以科技为先导和支撑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带动了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进入21世纪,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工程,建立11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点,其中9个村镇被列为国家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11个县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1998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品种、技术和知识三项更新工程。2008年,江苏启动实施“江苏科技惠民工程”,让更多的百姓在生产生活中享受到科技成果的实惠。

      (4)科技队伍力量壮大,人员素质显著提高。江苏人才荟萃,智力资源丰富,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人才聚集中心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科技人力资源保持高素质的增长。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43.79万科技活动人员,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7.56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1.3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47人,是1978年的11.7倍,在江苏工作的两院院士达89名,位居全国前列。为增强人才储备,从1992年起,江苏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强化了对基础研究队伍的持续支持,目前全省已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23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9个、国家杰出青年151位,在新型量子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计算机软件等原始创新领域,拥有了一批国内一流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江苏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省开展国外智力引进工作,一大批海外专家来江苏服务,为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江苏启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从海内外引进首批108位高层次人才,产生了重大影响。2008年起,全面启动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集成运用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手段,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引进1000名包括两院院士、海外科学家和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1000名科研创新学者、企业青年博士和科技型企业家等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5)科技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科技资源配置从计划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轨,科技人员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了科研力量的优化布局,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科研机构的学科结构得到优化。全省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几乎全部改革转制为企业。各类创新主体开始逐步明确相应的功能定位,初步建立了包含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社会科技服务体系、以应用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的全省科研机构的新型布局,科研机构创新和服务能力得到增强。竞争择优和招投标机制成为分配科技资源的主要方式。科技系统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彻底打破了科研院所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创新要求的运行机制。

      (6)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江苏是全国最早开展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省份之一,通过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研发平台的建设,打造了一个产学研结合的高端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江苏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是江苏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水平,江苏积极加快推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主要任务的“二次创业”进程,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密集、高新技术企业密集、高新技术产品密集、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密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密集的发展格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起步中试基地建设。1991年,江苏在全国较早启动了第一批6个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拉开了全省科技平台建设的序幕。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江苏科技基础设施已从最初的重点实验室逐渐拓展为涵盖应用基础研究、中试及产业化、科技基础条件、创业服务、公共技术服务、重大研发机构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平台体系。全省已建有重大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160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位。在能源、资源、农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新医药等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总数达18家,居全国第一。

      1989年,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江苏科技创业载体建设正式起步,目前已形成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等各类创业载体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总数达18家,均居全国第一,孵化总面积突破400万平方米,培育形成了苏州纳米、无锡工业设计、常州动漫、扬州LED等一批初具品牌的专题创业园区,初步构建了研发、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一体化的创业支撑体系。

      (7)科技投入不断增长,科技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对国际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等一系列新老政策资金投入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显示了江苏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决心。2008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为88.24亿元,全年财政科技支出占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76%,其中省级财政科技支出占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4.5%。财政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有效引导和促进了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增加。2008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其中研发投入540亿,这充分说明了社会资源配置对自主研发的倾斜加大,体现出江苏全社会为推动自主创新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交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优质创新资源向江苏集聚,带动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1985年起,国家开始实行专利制度,江苏专利事业自此起步。20多年来,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累计超过30万件,其中授权专利超过11万件,200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12.8万件,比改革开放前20年的总和还翻了一番,跃居全国之首。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江苏明确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全省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颁布实施《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其上升为江苏发展战略的高度。

      科技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是科技成果转化。江苏是科技成果产出大省,长期高度重视成果转化工作,“八五”起就开始设立专项计划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自2004年起,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金额度从最初的3个亿逐年增加到10亿元,成功实施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品牌,初步探索了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工作新路。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推动,一批创新骨干企业规模迅速壮大。通过这些企业的带动,全省光伏、风电、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呈现从产品到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数控机床、新型纺机等优势产业实现从低端仿制向部分高端自主设计的转变,有十多个产业的规模已居全国前列,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初步形成。

      (9)充分发挥科教和开放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国际科技合作,显著增强了江苏发展后劲。江苏科教资源丰富,高等院校数、科研机构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均为全国领先,江苏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释放高校院所创新能量。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产学研合作稳步推进,并蔚然成风。进入21世纪,江苏陆续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工委、科技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签署了科技创新全面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两院两校两部委一集团”为重点的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并成立了由9个省有关部门参加的产学研工作指导小组,开放性配置科技资源的空间和渠道迅速扩大。2008年全省各地建有产学研合作组织275个,建设各类产学研合作载体1500多个。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当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目前江苏已先后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全省已有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无锡国际科技合作园成为全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典范,国家纳米技术(苏州)国际创新园成为科技部和商务部联合认定的3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创新园之一。在苏外资研发机构已达183家,推动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向江苏的转移。

      二、江苏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回顾江苏科技事业60年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坚定走科教兴省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江苏不断深化认识,确立了科技为先导的战略思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的省份。长期以来,江苏坚持在经济发展全局工作中落实科教兴省的整体要求,推进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从领导工作做起,不断增强领导经济、科技、教育工作的能力;坚持把科教兴省贯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切实加强对全社会科技进步的整体部署;坚持科技执法,努力营造科教兴省战略实施的大环境。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坚持把科技工作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重视科技,发展科技,把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有了江苏60年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才有了江苏社会主义建设60年的辉煌成就。

      第二,坚持把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推进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60年的执政实践中,江苏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提升科技引领未来的能力。在建设创新型省份过程中,努力建设以自主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增长机构,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自主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结构,全面提高江苏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创新,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的巨大需求,对科技进步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多年来,江苏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江苏的实际出发,大力提倡和引导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取得了科技与经济并肩发展的显著成就。

      第四,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创新型江苏,关键在人才。没有一支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创新型江苏的目标是不可能的。60年来,江苏始终坚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作为发展科技事业的关键,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从上世纪80年代实施国外引进智力行动到新世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从自然科学基金到双千人才工程,江苏注重吸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在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的创新拔尖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正是这样一批有志有为的科技人才队伍,将创新的活力注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带动和引领了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

      这些宝贵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始终坚持走有江苏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苏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把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重中之重,把科技惠民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努力走出具有江苏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开创江苏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两个率先”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供稿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工业化进程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党的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

      江苏科技事业的发展及经验相关的文章

      江苏科技事业的发展及经验温馨提示:如果您对即刻范文网(www.jike120.com)有任何建议,请通过我们的网站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