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阿的成语19个,带解释例句
成语解释: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善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倒持泰阿dào chí tài ē成语解释: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成语出处:《汉书·梅福传》:“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例 句:二子以爱姬示人,掇丧身之祸。所谓倒持泰阿,授人以柄。(宋·乐史《绿珠传》)
法不阿贵fǎ bù ē guì成语解释: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成语出处:《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例 句:做到法不阿贵可能会遇到种种习惯势力的阻挠,因此,我们一定执法守法,坚决顶住歪风邪气的侵袭。
阿时趋俗ē shí qū sú成语解释:阿:迎合。迎合时尚和世俗。
例 句:故办杂志者,当研究社会心理。然此决非阿时趋俗,只以顺其势而利导之耳。(恽代英《再复毕几庵书》)
刚直不阿gāng zhí bù ē成语解释: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阿谀逢迎ē yú féng yíng成语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奉承,拍马,讨好别人。
成语出处:《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
例 句:其时京师有一流棍,名叫李光,专一阿谀逢迎,谄事令孜。(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阿党相为ē dǎng xiāng wéi成语解释:阿党:偏袒、偏私一方。为了谋求私利相互偏袒、包庇。
成语出处:《汉书·诸葛丰传》:“今以四海之大,曾无伏节死谊之臣,率尽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
阿谀取容ē yú qǔ róng成语解释:阿谀:曲意逢迎;取容:取悦于人。谄媚他人,以取得其喜悦。
成语出处:《汉书·匡衡传》:“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汉书·张释之传》:“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阿其所好ē qí suǒ hào成语解释: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例 句:吾何能阿其所好为?(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方正不阿fāng zhèng bù ē成语解释: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成语出处:《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奉公不阿fèng gōng bù ē成语解释:奉行公事而不去迎合别人。
成语出处:《东观汉记·李恂》:“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
多口阿师duō kǒu ā shī成语解释:指喜欢多话的人。
成语出处: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阿谀谄媚ē yú chǎn mèi成语解释: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守正不阿shǒu zhèng bù ē成语解释: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成语出处:《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太阿倒持tài ē dào chí成语解释: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成语出处:《汉书·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太阿,授楚其柄。”
吴下阿蒙wú xià ā méng成语解释: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例 句:马湾有鬣,德小是崇,先生天游,而人曰佳墉。嗟乎!非吴下阿蒙。(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篇》)
阿谀奉承ē yú fèng chéng成语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歙漆阿胶shè qī ē jiāo成语解释:歙县的漆,东阿的胶,即指胶漆。比喻情意相投。
成语出处: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二《田洙遇薛源联句记》:“歙漆阿胶忽纷解,清尘浊水何由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