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jike12090'><noframes id='jike12090'>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由来及发展历史

      您的当前位置:即刻范文网>范文大全>节日庆典>春节>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由来及发展历史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由来及发展历史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由来及发展历史

      “二月二龙抬头”(Dragon Heads-raising Day) 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

      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为什么要熏虫?农历二月初天气渐暖,昆虫开始活动,有的虫子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这一天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摊煎饼等办法,凭借烟气熏死虫子,这是一种讲求卫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还有吃炒豆的做法用来驱虫。人们将黄豆浸在盐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锅中爆炒,很快黄豆在锅中发出蹦响,以此惊动虫蝎,将之驱赶。至于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这里就不用赘述了。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夏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岁时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俗称龙抬头日或龙抬头节,亦称春龙节、青龙节、祭龙节、龙兴节等。据丁世良、赵放等编纂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除新疆、西藏和青海之外,各省区、直辖市都有这个节日存在,足见其流播范围之广。

      龙抬头节的风俗事象极其丰富,主要有:祭龙神(在龙王庙祭,或做“龙牌会”祭);引龙回(或称“引钱龙”,取灶灰从户外水井边撒起,一路逶迤布入宅厨,旋绕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或将灰从院内撒起引至井堰河边,或晨起去河中井内汲水一路洒回);穿龙尾(用草结、秫结、彩纸等连接成串,悬于房梁,表示龙头抬起,龙尾下垂);吃龙食(如食饼谓龙鳞饼,食面谓龙须面,食团子谓龙蛋,食炒豆谓“咬蝎子”或“金豆开花”);震虫(拿擀面杖敲灶台锅沿或以杖击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亦有特地安排小孩在这一天剃头、发蒙的,义在沾“龙抬头”的光。还有一些地方忌在这一天动针线,据说是怕刺伤龙目。

      龙抬头节及其丰富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又蕴含着哪些文化涵义呢?

      据记载,从唐代起,民间就有了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节日的习惯,白居易有《二月二日》诗传世,其写“踏青”曰:“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虫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街头一字行。”

      而据民间传说,此节源起于唐朝:武则天称帝后,造了一个日月当空、普照人间的“曌”字做“圣讳”,由此触犯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向四海龙王传旨:三年之内,不得向人间降雨!眼看人间地裂河涸,禾苗枯死,百姓生路断绝,一条司管天河的玉龙动了恻隐之心,它喝足天河神水,张口行起雨来。霎时,暴雨如泻,人间一片欢腾。大雨过后,违旨行雨的玉龙却被玉皇大帝打入尘世,还命太白金星将手中拂尘化为一座大山压在它身上,并立敕碑云:“孽龙违旨遭罚,永世受罪天涯;若想翻身回天,除非金豆开花。”百姓急了,忙着去寻找“金豆开花”,既为报答玉龙救命之恩,更盼它重新登天布雨。二月初二,人们翻晒着玉米种子,忽然,有人想到:这金黄的玉米不就像金豆吗?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于是家家生火支锅,爆炒起玉米来,同时设案焚香,把一盘盘爆开花的玉米摆上供案,齐声高喊:“金豆开花啦!”太白金星老眼昏花,见尘世宅院里一片金灿灿的绽着白絮的金豆,遂顺手收回拂尘,那玉龙随之抬起龙头,翻身腾跃空中,再猛吸一口天河之水,向人间喷洒了一场大雨。玉皇有旨在先,不便食言,只好宣布赦免玉龙。以后,人们便把二月初二叫作“龙抬头日”。每逢这一天,家家爆炒玉米豆子,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以此祈求龙王及时行雨。

      现代民俗学者认为龙抬头节的节日习俗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龙神信仰,如汲水“引龙”是把龙当作掌管雨水的水神;击杖“震虫”是把龙当作“百虫之长”,借龙抬头而使百虫伏匿;撒灰作龙形以及吃龙食等,是想利用龙的形象驱赶吓跑各种毒虫,以达到避邪御凶、纳福求祥的目的,这正是崇龙习俗的文化涵义。

      但是,有人对龙抬头节是龙神崇拜的观点表示质疑:不仅汉族有龙抬头节,壮、苗、满、布依、侗、黎、畲、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同胞也有在二月初二过节的习俗,但其节俗本身以及解释该节俗起源的传说多与崇龙无关。即使在汉族人中,也并非都以“龙”节相称,如南方地区苏、浙、皖、赣、两湖、闽、粤和台湾等省区的很多地方,在这一天祭祀的不是龙神,而是土地,故亦有以“土地会”相称的。而在唐、宋、元的一些诗文作品和风俗资料记载中,这一天被称为“踏青节”、“挑菜节”等,节日活动有互赠瓜果谷种、迎富踏青等,皆与祭龙娱神无关。由此可见,仅用龙神信仰来解释龙抬头节的原初文化内涵虽然省便,却无法对众多民族都以二月初二为节日、在节俗上呈现丰富多采的现象作出普遍的概括。于是,问题又回到了为什么并非二十四节气之一的二月初二会成为通行全国的节日之上。

      一种意见是,二月二之所以成为节俗,乃是古人对惊蛰与春分两个节气中“龙”的活动规律认识的产物。《说文》十一谓:“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春分之前的节气是惊蛰,惊蛰乃“蛰虫惊而出走”,作为鳞虫之长的“龙”,自然也循此规律活动。二月初二日一般处在惊蛰和春分之间,于是龙在惊蛰苏醒,至二月二抬头,到春分登天,便成想当然耳。汉代以降,龙在世俗信仰中被赋予了兴云布雨的神性,而早春时节有无雨水与年成民生大有关系,故“龙”能否按时抬头、登天布雨,自然是民众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有些民族和地区的二月二节俗虽无祭龙和“引龙”之类活动,但节俗总与祈求风调雨顺、益助春播有关,这也是农耕文化的反映。此说依旧不脱求龙布雨的窠臼,而且无法解释撒灰、杖击等龙抬头节的风俗行事活动。

      另一种意见是,二月二是从惊蛰节与春社日发展而来。惊蛰的节气由来已久。唐孙思邈《千金月令》载:“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可见撒灰本是惊蛰节的习俗,是针对蛇、蝎等毒虫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结合《周礼》、《礼记》的记载与考古材料,则知惊蛰撒灰驱虫的习俗在周代已十分流行。作为“百虫之长”的龙,人们在惊蛰前后对之祭祀,也是合情合理的。春社日是人们在春季对社神(即土地神)祭祀的日子,宋代曾规定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因惊蛰节与春社日一般都在农历二月,而且总是在二月初二前后数日内,所以两者逐渐合流,固定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不少地区将二月初二作为土地神的生日,原因也在于此。此说虽然对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二月二会有不同的祭祀对象和习俗这一问题作出了说明,却无法解释另一个现象:宋元以前(如唐代)就已经有了二月二节、(以撒灰驱虫为节日活动的)惊蛰节和(以祭社祈年为节日活动的)春社日,三节并存,这个与惊蛰、春社不相干的二月二又是怎么一回事?

      又有一种意见,以为龙#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抬头节是从唐朝中和节发展而来。据《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五年(789)正月,德宗诏曰:“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根据宰相李泌的设计,中和节的活动有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问遗,村社作中和酒,祭句芒以祈丰年等。如果当时民间已经有二月二节俗,谅朝廷不会有此安排。再从白居易的《二月二日》诗咏以及《秦中岁时记》、《乾淳岁时记》、《熙朝乐事》等风俗史料记载看,唐宋乃至元明时的二月二节,或称踏青,或称采菜,并有村民以五谷瓜果种相遗等活动,多与李泌的设计相符(《新唐书·李泌传》有“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号为献生子”的记述),而后人以是日为土地神生辰的习俗,也和李泌关于村民聚社祀神、饮酒祈年的设计相通。所以,这个在唐德宗之前不见任何史料记载的二月二节,当是由中和节流变而来无疑。至于“引龙”祈雨、撒灰驱虫这些活动,既与设置中和节以庆春应时、祭社祈年的本义相通,又是就近融吸春分、惊蛰传统习俗的结果,惟其根脉依旧埋藏在中和节里。说到二月初一变为二月初二的原因,是因民俗喜欢月日相叠的习惯使然,把二月一改为二月二,恰可使之在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等节日排列中显得更加合理有序。此说貌似合理,却又经不起另一个角度的推敲:从风俗史料记载看,以二月朔为节日的习俗清初时还残存于华北地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的“二月”纲中,有二月一日“中和节”条,节日习俗为叫卖“太阳鸡糕”以祀日、焚烧“太阳钱粮”(五色挂钱)、逛左安门内“太阳宫”等,与唐代中和节祭祀句芒(一说即祭日,见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的活动一脉相承;同时又有二月二日“龙抬头日”条,节日习俗为撒灰(引龙回)、煎食、开蒙、剃头等。因知两节虽仅隔一天,但完全并立,且一祀句芒,一“引龙回”,互不相干,可见以龙抬头节为中和节之流变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一种意见,以为龙抬头节源起原始的天象观念:古人用二十八星宿于昏旦时在东方地平线上的隐显来定季节。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组七宿,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每当二月初昏,角宿便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角宿是东方苍龙之首,是苍龙头角的象征,而代表苍龙龙体的其他六宿——亢(龙颈)、氐(龙胸)、房(龙腹)、心(龙心)、尾、箕(龙尾),此时尚隐没在地平线下。所以把此时崭露头角的苍龙叫做“龙抬头”,并将之作为新一轮农事活动即将开始的节庆。其后由于地轴的运动,引起春分点缓慢西移,至秦汉以后,黄昏时角宿出现在东方的季节已逐渐推迟。延至现代,角宿于东方露面是在夏历三月以后的黄昏时刻。因此,“二月二,龙抬头”的直观天文现象已不复存在,二月二与角宿的直接联系越来越淡,原始的天文崇拜观念终于蜕变成为纯粹的神龙传说了。此说把天象之“龙”与图腾之龙相区分而径追根源,确实别开生面。但如果“苍龙”抬头的观念或崇拜是古已有之的话,那为何自先秦以迄唐代,这么长的一段时期里,却找不到这方面的记载呢?

      兜来转去,这个“二月二,龙抬头”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土地公(local guardian god)生日

      传说土地公最忠厚老实,他常常看到三癞子吃鱼吃肉,而自已连饭都吃不上。一次,他便问三癞子“你怎么天天有鱼有肉吃?我连饭都没有吃.”三癞子说:“我呀,有个箍子,把箍子箍在头上,人就会头痛,他就会做好吃的给我吃。如果你要吃的,我就把这个箍子借给你用。”

      土地公借了三癞子的箍子,三癞子并告诉他要箍那些骑马坐轿的人头上。一天土地公看见一个骑马的人,就把箍子箍到马头上,马立刻痛得要命,拼命往前奔。把个土地公累得要死,什么也没得吃。土地公把箍子取下来,把没有得到吃的情况告诉三癞子。三癞子说:“你不要箍在走的,要箍在没走的。”一天,土地公看见稻草扎的人形,他以为是没有走的人,就把箍子箍在稻草扎的人形头上,箍了几天也没有得到吃的,回来又对三癞子如实说了一遍。三癞子又告诉他:“你要箍会慢慢走的人。”一天,一个讨饭的人在路上慢慢走,土地公认为这次看准了,就把箍子箍到这个讨饭人的头上,谁知又箍错了,没有得到饭吃。本来讨饭人自已都没有饭吃,那有鱼肉给土地公吃!于是土地公把箍子还给三癞子。

      老百姓认为土地公很老实,一年到头总没有什么吃,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煎荷包蛋送给土地公吃。并把每年这天定为土地公的生日。

      土地公与五祀

      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米粿,并用手捏成一块形状象圆饼一样,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土地公粿”。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福德正神神龛前,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在当日或在三天内,家长携带儿男分别到所耕作的田片,在其田岸壁上压上几张福金纸,叫祭“田头土地”,以祈年冬好收成;同时,趁此告知下辈所属田产业份。俗话说:“吃了土地公粿,裤筒卷起起”。此日后,农民就着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事活动。工商界的亦于二月初二奉祀福德正神,虔诚致祭,而且又在每年农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做“牙”,其中二月初二为“头牙”,七月初二为“中牙”,腊月十六为“尾牙”。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土地为社神,民间称“土地公”。当今习俗雕塑或绘画土地公像,大多数是白发髯髯,右手拿着龙杖,左手执元宝,又称“老土地”,又称“后土”、社公。他既执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财务。我们常听到“赚土地公钱”、“土地公送钱”之类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以往人死后,上山挖墓地,要向山土地压纸钱租山,出殡行列中要抛撒纸钱——买路钱引行;进葬时,先以酒馔、金纸焚香奉献,以求佐理亡魂引渡安息之事务。可以说土地公集“地政、财政、德政”于一身,职责之重要可见一斑,古例列为“五祀”之一。

      “五祀”者,“户、灶、中溜、门,行也”(《礼祀·曲下礼》中‘祭五祀’郑玄注)。“祭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中溜)、门神、行神。民间所供奉的土地公,大概有两种:

      ①庙、寺、祠、堂及工商农牧户等,都是供奉“福德正神”。

      ②在坟墓边祭祀“后土”(山神土地总代表)。

      至于与社神相关之神为“稷神”。“稷神”即“五谷神”。土地神庙和五谷神庙在我国古代是国家的象征性建筑物。“社稷”(社神、稷神)兴隆,指的是国家富强,康乐太平。人们常以“社稷”比做“江山”,语意即源自于此

      龙抬头日的食俗及习俗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爆玉米花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

      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吃猪头肉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剃龙头

      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

      接女儿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上一篇:三月三起源及各地风俗 下一篇:没有了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由来及发展历史相关的文章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由来及发展历史温馨提示:如果您对即刻范文网(www.jike120.com)有任何建议,请通过我们的网站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