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jike12070'><noframes id='jike12070'>

      对残疾人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您的当前位置:即刻范文网>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对残疾人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对残疾人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怀去理解他们。江泽民同志于1991年5月在同全国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座谈时说到,残疾人问题也是一个人权问题,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尊重残疾人的价值,发挥残疾人的潜能,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除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外,他们更希望社会各界能关心他们的未来儿女们!残疾人子女的将来关系到残疾人在以后的生活状况,子女能否健康成长也是他们最发愁的事。

      根据上海市残联2002年对持有残疾人证的人口普查结果,上海市有231,789名残疾人,已婚的占66.7%,大多数已是身为父母。那么,在这种家庭中,子女的教育是否受他们自身的残疾的影响呢?从杨浦区残联那里了解到大多数家庭的子女成绩为中等水平,在杨浦区残联的帮助下我联系访问了8户具有代表性的残疾人家庭。访谈结果总结出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态度。

      父母的文化水平的影响

      我们以上海为例,上海残联2002年统计结果表明3059岁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如下:

      从数据表明:中、低学历的占绝大多数。在访谈中,他们普遍反映他们对子女的课程辅导束手无策。而高学历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子女对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可满足子女的求知欲望,树立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威信,掌握教育的主动权,为子女树立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榜样。另一方面,父母的文化水平又影响着子女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例如,住在鞍山六村的曾女士1说:我是视力残疾,文化水平低,孩子一问我问题,我总是无法回答,使得孩子感到很失望。有时过问他的成绩时,他又对你说说了你也不懂,很让我生气。而对住在本溪路念过大专的董女士2则情况相对好一些,她说:虽然我对他学的内容不是很清楚,但对孩子的学习还是能帮得上忙的,有时讲得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孩子还是很乐意听。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又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父母自身形象对子女心理成长有深刻影响

      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而父母的自身形象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与受教育程度又有一定关系。访谈的对象之中,董女士认为,如果父母本身就与周围人相处不好,孩子又怎么能与其他人正常交往呢?而且如果父母本身就自强自立,对生活充满乐观,那孩子也会以父母为榜样对生活充满自信,无自卑情绪。

      比如,住在四平路的盲人闵女士3说:我女儿对同学很热心,还经常带同学来家里玩,对家庭情况她会毫不隐瞒的告诉朋友。据她女儿的老师反映她女儿是他们班的班长,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相反的,曲阳路患肢残的殷先生4本身对生活比较消极,当问其女儿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般有什么看法时,她觉得无所谓。

      有些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偶尔会在子女面前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说一些消极负性情绪的话,这对子女的内心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在不良的家庭气氛下,子女常常感觉不到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因此,父母不论受过多少教育,首先要在子女面前有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激励他们去热爱生活。

      二、父母对子女管束要适当

      据2002年由上海残联统计,上海市残疾人家庭总户数为187,421户,其中单残户占92.6%,这表明大多数家庭还是可以管束教育子女的,少数由亲戚管束教育。

      在访谈中,除同济新村患有精神问题的方女士5的儿子由爷爷照顾外,其他七个家庭均由自己照顾。从这七个家庭的访谈中,部分中低学历的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态度主要有两种:高压政策和让其自由成长,这两种方式的结果使孩子的成绩一般;高学历的方式是适当管束,但必要时也要采用高压政策。每位家长也都有充分的理由:

      董女士:孩子管得太紧,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管得太松,也不行。要相信孩子有自觉的能力,适当的督促,但必要时也要严格要求,教育孩子要科学。

      殷先生:总管她,她又不听,惹得你一肚子的火儿,打她也不是,骂她也不是,干脆让她自己管自己,我只能把道理跟她讲清楚了,学好学坏都是她自己的事。

      曾女士:我天天督促,成绩总上不来。我没什么文化已经没希望了,但她不行呀,将来,我们又帮不上她什么忙,她只能靠自己。

      管束程度要因孩子的自觉程度来决定。随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父母要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有些事情孩子自己能解决的就由她自己解决,必要时也要加以管教。父母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与周围人多交流,采用更好的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三、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为重要

      我们看一下几位家长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的看法:

      曾女士:与孩子交流还是有的,但有时根本想不通她在想什么。

      闵女士:孩子经常和我讲学校里的事,我看不见,但知道女儿的心理在想什么。我经常和她讲做人的道理,让她和同学好好相处。

      董女士:我比较重视孩子的人品,每次聊时,总和他讲哪些做得对哪些做的错,他心里想什么,我差不多都能猜出来。

      殷先生:与孩子交流还可以。

      方女士:孩子经常住在爷爷那儿,每个周末回来,至于交流,还可以,而且还比较喜欢呆在家里。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内心想法多少了解一些,但不完全肯定,父母只能根据子女的行为来判断。教育时,多数父母认为人品是最重要的,要让子女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的正确位置。对那些少数子女长期在亲戚家的,子女与父母的交流相对少些,但不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子女能够理解父母的苦衷。此外,父母要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父母本身固有的某种个性弱点会带到和子女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个性局限,以能够顺畅和子女交流。

      综上所述,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的。父母文化水平高,自然能给子女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但仍有子女成绩很好,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关键在于父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子女自觉学习。适当管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这不仅让子女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而且能很好的使父母与子女交流。另外,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关系到子女对自己的未来的认识,影响到子女能否走出自卑的阴影。因此,父母要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材料一:

      庄宝玉,女,49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镇凤南村人,肢体三级残疾,丈夫也是残疾人,无劳动能力。因大女儿上大学,欠了很多债,只能让在上小学的小女儿辍学在家。(新浪网2002-7)

      材料二:

      王云以570多分的成绩考入南方某大学,全家高兴之余,为孩子的学费发起愁来。王鸣华说,他三岁时就残疾了,什么也干不了,母亲今年都84岁了,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妻子一个人身上。(黑龙江日报2004年8月)

      材料三:

      今年十月份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上,残联主席邓朴方指出:近20年来,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持久的扶贫开发计划,我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贫困残疾人的数量还是很大。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三分之二以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 中,残疾人占三分之一左右。一些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贫困残疾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缺乏保障,有并没钱就医,孩子被迫辍学,中残户和多残户的生活则更加困难。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部分残疾人子女得不到受教育的保障。即使能上得起学的家庭,也存在很多问题。就以经济发达的上海来说,子女买参考书、上辅导班,父母看法不一。有收入来源的以闵女士为例,认为一旦孩子需要而且也很重要,就决定买。而只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殷先生认为,学校的书本就已经够了,另外,参考书很贵,有些吃不消。多数子女对家里的状况表现出能体谅父母的难处,可以接受,但多少对心理有一定影响。因无法满足子女的要求,这对父母的内心影响很大,易使父母产生消极情绪。

      这样就需要社会有关部门适当增加残疾人的收入渠道,推出相应法律政策作保障,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资源,使得残疾人就业的环境大大改善了。对家庭贫困的残疾人,减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统筹金。虽然国家已经对贫困家庭的一些子女的教育减免学杂费,提供助学贷款,但仍有地区无法开展。社会教育界开展无偿家教,辅导残疾人子女,这样就解决了父母无法辅导子女的问题。

      社会各界中学校的影响

      主要影响在于正常人对残疾人的态度。我们先看一下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以及残疾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材料一:

      我不是来要救济的,我要和健全人一样工作!当爱在人间小品《求》中的肢残人李自强向厂长说出这段心里话时,场下萧山恒逸集团的700多名残疾职工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一刻,演员和观众共鸣了,他们的心是如此地悉悉相通。

      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别人的理解和信任,但社会上很多人都因为我们身体的局限而怀疑我们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心理压力就特别大。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演员姚琳在杭州一家福利企业工作,虽然是聋哑人,但她凭着自己的聪明勤奋得到了单位的认可,在很多地方,她比健全人更为出色。(《钱江晚报》2004-5-28)

      材料二:

      每年入秋,冯氏拖鞋行都会联系85100000,向社会残疾人士免费赠送一批拖鞋,今年已是这项活动开展的第四年了,现在,这批拖鞋已全部备齐。赠送的拖鞋均是环保面料做的全棉拖鞋,共有3000双。今天开始,哪位有需要,请带上残疾证,到国货路57号冯氏拖鞋行免费领取拖鞋。

      如果您行动不便,也可以托亲戚朋友代领,不过别忘了让他们带上残疾证。

      按往年经验,活动期间人比较多,请大家排好队。(浙江都市快报2004-11-08)

      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这句话是每个残疾人想对正常人说的,也是作为残疾人子女想要说的。

      社会有些人总是把残疾人和正常人区分开来,这其实是一种很不正确的做法。残疾人不是不正常,他们只是不健全,为此他们付出了很多,他们渴望和健全人一样的生活。但健全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而子女们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意识,在公共场合与父母同行会感到尴尬或不安。比如,闵女士的女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和妈妈上街购物时,由于妈妈是盲人,总有人用很怪的眼神看我们,感到很别扭。还听到有人说真不容易啊!这类的话,其实我真想和大家一样,希望别人能用正常的眼光看待我们全家人。很多残疾人子女都有过在与别人接触时回避与父母有关的问题的经历。

      学校是残疾人子女与社会接触最密切的地方。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对残疾人子女的态度将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调查的八个家庭都反映老师很关心他们的子女,同学们也经常帮助他们。但问题是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帮助是出于怎样的心理,是怜悯?还是以正常的师生同学关系而去关心帮助?如果是怜悯的话,会使这些子女的心里产生自卑消极等情绪,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最不注意的。也许老师不经意做了一个举动,同学无心说了一句话,这都将带给他们无法想象的心理刺激。

      用正确的方式,以对待正常人的心态去对待残疾人及他们的子女,使子女不会因为他们的父母是特殊群体,而感到自卑或抵触心理,而是能够更坦然地面对父母,更好地融入社会。

      注释:

      1、曾女士:初中毕业,视力残疾,有一个念高中的女儿。

      2、董女士:大专毕业,肢体残疾,有一个念小学的儿子。

      3、闵女士:初中毕业,双目失明,有一个念大学的女儿。

      4、殷先生:初中毕业,肢体残疾,有一个念初中的女儿。

      5、方女士:高中毕业,精神问题,有一个念小学的儿子。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2002年内部统计资料。

      2、江泽民同志于1991年5月在同全国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3、2004年10月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内容

      上一篇:大学专业校园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下一篇:跳马乡农村教育和失学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残疾人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相关的文章

      对残疾人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温馨提示:如果您对即刻范文网(www.jike120.com)有任何建议,请通过我们的网站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