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撰写研究报告的常见问题
[摘 要]为加快南京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自2006年始,南京开展了研究主体为教师个人的个人课题的研究。本文对南京市第三期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研究报告进行了梳理,归纳出教师研究报告撰写中主要存在的三类问题:不清楚研究报告的实质;研究报告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研究报告内容表述有误、言难达意。并附以实例剖析,说明研究报告的写作要点。
[关键词]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教师科研
南京市于2006年开始推广市级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的研究。个人课题研究主体为教师个人,主要特点为小切口、短时间、重应用,课题侧重解决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小问题,研究时间为一年,是一种应用型的研究。此研究形式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至2010年,南京市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已有四年的时间,参与研究人数累计突破万人。
每一年的下半年南京市开展市级个人课题结题工作,研究教师需提交一篇课题研究报告参评,每次课题评审均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个人课题研究报告。但同时,也有一些课题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没能通过结题。为帮助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个人课题研究报告的写作,积累教科研经验,熟悉教育科学研究规则,本文以市级第三期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研究报告为例,对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三类问题。
问题一:研究报告的实质不清。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混淆研究报告与研究方案。部分老师撰写研究报告时,对于研究报告与研究方案结构相同的部分,采取简单复制的方法,一字不差地照搬过来。如《指导小班孩子涂色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与方案如出一辙,甚至研究报告中还出现了预期成果的字样。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这两个概念,何为研究方案(课题申报表)?何为研究报告(结题报告)?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从本质上看,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探索途径;其中包括课题的论证,主要说明此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者有条件开展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实施研究等内容。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完成之后,研究者反思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的一种方式,是对研究方案中假设的验证,重在阐述做了什么,怎么做,得到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目标等。前者是研究前的预设,是研究的蓝图;后者是研究过程的精炼和研究成果的体现,是研究后的总结与反思。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逻辑关联。研究报告的有些内容应与研究方案的相应内容相呼应,如方案中阐述研究目标是构建模式,报告就应有模式构建的具体步骤与措施;如方案拟采用实验法,那报告就要有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等。另一方面,两者也有区别。虽然二者的结构部分相同,如都有课题解读、关键词界定、(预设)研究成果等,但经过了一年的研究,研究者应该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与收获,对课题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此时,就需要重新审视之前的研究预设、阐述的关键概念、限定的研究范围是否正确,进一步指明研究已解决的问题。如不假思索地将研究方案照搬至研究报告,会让评审者不得不质疑研究的真实性。
2.研究报告等同于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科研工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研究的最终结论和表现形式,需要严密地论证、清晰地逻辑推理,论点论据缺一不可。它既是研究者对过去研究活动的反思,又是在反思中进一步提炼出理性思考和经验,表明了课题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写作时,研究者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常常反思所写的内容与课题研究的相关度,如能解决研究中的什么问题,能达到什么研究目标。但有些研究者缺乏深度思考,不加选择将所有材料堆砌在一起。如《利用学生会工作培养初中生责任感的研究》研究内容:学生会成员的选拔,学生会工作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成员工作分工,学生会成员座谈会等。这些明显是学生会工作的内容安排,并未提及如何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感,因此,这更像是一篇学生会工作报告。
问题二:研究报告的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
虽然研究报告不是标准化作业,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五部分:课题的提出(背景、现状、意义),课题相关文献研究综述,课题的实施,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研究后的反思。前文已述,研究报告不同于方案,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但部分教师不清楚这些,误以为研究报告是在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撰写的,有些内容不需要重复:如研究的现状、研究的必要性等,因此研究报告只写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但就科研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来说,研究报告需要表述完整。当然,在撰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最好换一种方式呈现。可以将背景性的内容进一步加以凝练概括,高度提炼。另有些报告缺少深刻的反思部分。如《小班绘本阅读教法的研究》,反思寥寥数字如何指导家长进行亲子阅读。亲子阅读与此课题研究并无密切联系。反思应围绕课题研究展开,找到研究客观存在的种种不足,即对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及下一步研究的建议。我们只有认真理性地去认识这些困惑、不足乃至问题,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和空间,激发起研究与创新的动力。
问题三:研究报告的内容表述有误、言难达意。
下面就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几方面一一阐述。
1.研究目标表述繁多,含糊不清。研究报告中的研究目标即课题研究已解决的主要问题,表述应具体、准确、简练。个人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者为教师个人,这样的课题大多研究目标只有一个。此外,研究目标决定研究内容,若干个研究内容都是为完成同一目标服务的。教师对研究目标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不能突出重点言简意赅地阐述研究目标,如《小学语文多向型提问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目标为通过此研究已经有更多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动起来,举个例子,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显然,研究者不知道研究目标的涵义。就此课题而言,研究目标应为模式应用的原则、策略。其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混淆不清。研究目标罗列了六、七条,研究内容却只有三、四句话,明显本末倒置。如《利用网络开展家校联系的实践研究》研究目标洋洋洒洒二三百字,共7条,第一,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网络环境下提高家校联系的有效策略;第二,建立班级的QQ空间、班级论坛、校友录,促进家校的长期联系;第三,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第四,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等等。其实,第一条即为课题研究目标,第二条是策略的具体内容,剩下的几条应为课题研究的效果。
2.研究内容泛化,未针对课题开展研究。研究内容的正确与否事关课题研究的成败,研究者应紧扣课题关键字进行研究,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确定研究内容后,可反思一下其与课题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泛泛而谈,游离于课题之外。如《培养农村大班幼儿看图讲述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内容:创设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讲述兴趣。作者只字未提研究对象范畴农村幼儿。但按标题解读,课题应紧扣农村幼儿进行细致、认真地研究,凸显培养农村大班幼儿看图讲述能力与培养城市大班幼儿看图讲述能力方法与策略的不同,否则就会文不对题。《初中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仅仅罗列了一些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不良现象,如程式僵化,互动性差,以图代文,轻视文本等,就戛然而止。课题分析不深入,对策研究单薄。事实上,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问题解决上,即对这些现象进行梳理,寻找原因,并探讨如何弥补这些不足,进行对策研究。
3.研究方法不明晰。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教师应针对问题选择方法,并将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研究中。结题时,还需在研究报告中阐述出真实、可操作的具体研究步骤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否则课题给人感觉会是研究模糊笼统、可信度弱。且研究方法与内容、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研究目标决定研究内容,研究内容限制研究方法。此外,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中也可以看出研究者的科研素养与研究功底。这里,应体现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线索,展现出具体的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分阶段说研究了哪些问题。如解决了实践中的什么问题,遇到怎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经历什么大的变化,对关键问题的思考等。表述时可将研究时间、内容与方法揉在一起,如采用这样的格式,研究起止时间,运用了何种方法,研究了什么,结果又是怎样,不足之处又在哪里;此部分在整个课题研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
这其中突出问题有二:其一,选取了不恰当的研究方法。如《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参与度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研究内容应为学生历史课参与情况调查及其对策研究,研究方法为调查法等。但研究者却顾左右而言他,将研究方法表述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向问题要答案等,整篇答非所问。其二,罗列了很多方法名称,却无具体应用。如《农村中学高中生早恋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研究方法寥寥几字:问卷调查,访谈法,上网查阅,查阅相关书籍和报刊,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结果。此处,研究者应清楚具体地说明运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使用了调查法,那么告诉大家调查的对象、时间、问题等,以及之后的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另外,上网查阅,查阅相关书籍和报刊,调查研究结果也非研究方法。个人课题研究切口小、时间有限,研究者只需针对课题选取几种研究方法即可,并非多多益善。
4.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无逻辑关联。研究成果是衡量研究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写作时,应尽量做到一般与典型、数据与素材相结合;既有翔实的描述性资料,又要有典型的事例(案例)分析。如课题研究采用了实验、观察、测量和调查等方法,可定量分析所得的数量资料,得出相关结论。因为,量化是教育科研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图表可以将数据变化清晰地呈现,研究报告也更有深度。而对于案例(课例)、叙事研究等所得的描述资料可定性分析。如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更能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课题的全貌,把握研究的方向。
个人课题研究成果侧重于对课题核心问题的认识及研究实践中的经验与收获,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为理论成果,如得出了什么新的模式、策略,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二为实践成果,如已开设的公开课,已发表、获奖的文章等。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实践成果一定要与课题、研究目标关系紧密。尽管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有意义的事,但没有必要一一列举。研究者要学会去粗取精,选取能直接呈现课题研究核心问题与观点的事实,进行详细阐释和分析;而对于只能间接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内容,只需概括叙述或省略。这里常见的误区如下:其一,研究成果宽泛化。如不加区分将一切荣誉都统归于课题,反而会弱化课题研究的价值。有些老师研究的是地理课堂教学,但成果列举的是所教班级获得了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二者之间有联系吗?其二,成果与研究相关性不足。如《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一共6句话,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仅此而已。如果,这真是课题研究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就要有理有据地详细论述,指出课题研究与之的关系。从事实中提炼的观点,才有说服力。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三,杜撰成果。如《培养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研究》研究过程: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每个阶段1句话,一共不到百字;但研究结果却洋洋洒洒写了7页,约6000字,也无原始材料证明如何开展研究。这样的成果能让评委信服吗?
课题研究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日常的工作,这给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部分教师对研究报告还不很了解,对教育科研还有陌生感,因此,教师在撰写研究报告时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作为教师科研新方式个人课题研究与其他事物的成长轨迹是相同的,其产生、发展、成熟和壮大总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过程。虽然,现在教师撰写的研究报告还存在问题;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加入了课题研究的队伍。我们坚信,随着个人课题的日趋成熟、完善,教师也会在研究实践中熟练掌握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